長大後,漸漸發現了「了解自我」的重要,因為只有持續與自己對話,眼前的人生路才會清晰,也才能創造活在世上的意義。
蘇格拉底曾說,人必須「認識自己」(Know thyself)才是睿智,尼采則說,生而為人的任務就是成為自己(Become who you are),但是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遲疑了,她說,要是女人生來就因為性別而被限制「成為真正想成為的自己」,甚至因為追隨本心而受到社會的羞辱與打壓,那麼,我們首先該解決的問題,是否是主流社會對「女性」的偏頗不公呢?
或許,我們都誤會了西蒙波娃
法國哲學家與作家西蒙波娃,在 40 幾歲時,寫下了轟動社會的《第二性》,影響力超越時代,直到今日依舊被女性主義者奉為圭臬。
她挑戰了當時法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觀念,《第二性》在梵蒂岡甚至名列禁書名單,但她卻不畏外界眼光,陸續出版了多本回憶錄與《論老年》等著作,對人生的深邃反思對後世影響深遠。
Photo via: New Statesman
然而,生在厭女社會的波娃,也難以控制他人對身為女人的她產生偏頗的評價。
有人曾說,她只是沙特(Sartre)的信徒,而他們倆的開放式關係,不過是一段充滿自欺欺人與控制的騙局;更有人說,她的著作相比沙特只是「通俗作品」,小女子小情小愛的激憤發言。
然而,在近期一本重新審視波娃人生的傳記作品《成為西蒙波娃》中,作者 Kate Kirkpatrick 從最近幾年才面世的波娃信件與日記內取材,在其中驚訝發現,西蒙波娃作為一個人,遠比外界想像得要複雜許多,而過去人們對她的評價,其實充滿了不可思議的主觀偏頗。
Photo via: The Independent
西蒙波娃的一生,都是一個 Becoming 的過程,不只是「成為女人」,更是「成為人」。
從她起伏動盪、精彩萬分的人生裡,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遙遠的故事,更是與我們自身處境貼切相關的映照與啟發。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她從豐富而充滿智識思辨的生活中,留下的迷人語句:
“
1. 我非常非常地愛你,但我不會為你死。
“
2.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愛也一樣,只有你也愛我,我愛你這件事情才有意義。
“
3. 有一天,女人或許可以用她的「強」去愛,而不是用她的「弱」去愛,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捨棄,而是自我肯定,那時,愛情對她和對他將一樣,將變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險。
Photo via: Katy Jon Went
“
4. 往事有一種魔力,是每個年齡層都會感受到的魔力。
“
5.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
6. 認識自我並不保證能帶來快樂,但它和「快樂」是站在同一陣線的,它能給你為快樂奮戰的勇氣。
Photo via: Canalblog
“
7. 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
“
8. 人們將女人關閉在廚房里或者閨房內,卻驚奇於她的視野有限;人們折斷了她的翅膀,卻哀嘆她不會飛翔。但願人們給她開放未來,她就再也不會被迫待在目前。
“
9. 一種徒有其表卻無抱負和熱情的平庸,一種周而復始重複著的漫無目的的日子,一種漸漸走向死亡卻不問及其目的的生命——這就是他們所謂的「幸福」。
Photo via: The Grandma’s Logbook
“
10. 今天就改變你的人生。不要將賭注放在未來,即刻行動,別再拖延。
“
11. 服飾對許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們可以使女人憑借幻覺,同時重塑外部世界和她們的內在自我。
“
12. 我希望丈夫與妻子在每件事上都有共通點,能扮演對方精確的觀察者—— 我原認為這是上帝的角色。所以,我不可能愛上與我不同的人。在遇見某個比我更有才能、能與我相配、且與我極為相像的人之前,我不會結婚。
Photo via: Artsper
“
13. 在一回首間,才突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只是為了讓周遭的人對我滿意而已,為了博取他人的稱許和微笑,我戰戰兢兢的把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突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孔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
14. 婚姻是聯合兩個獨立個體, 不是一個附和, 不是一個退路, 不是一種逃避, 不是一項彌補。
被供養控制的婦女, 並不因為手中有一張選票,就從男人那裏得到解放!
她還是處在奴僕的地位, 只有勞動才是她真正自由的保證。
婚姻是神聖的結合,任何從中取得的快樂應加以限制,必須伴以認真和嚴肅。
“
15. 婚姻的詛咒在於,很多時候,兩個人結合的是他們的弱點而不是他們的力量,他們彼此索取,卻從不享受給予的過程。
Photo via: Wallstreet Journal
“
16. 只要您愛著我,我就永遠不會衰老,也不會死去。
《成為西蒙波娃
Becoming BEAUVOIR: A Life》
作者:Kate Kirkpatrick
衛城出版
西蒙‧德‧波娃,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之一。人們知道她那本暢銷全世界、被奉為女性主義聖經的《第二性》;人們也知道她實際投身法國女權運動,成功推動修法以改善女性處境、反對性別歧視,甚至催生政府成立女性事務相關部門;或者,人們也知道她與沙特有一段開放式戀情,他們奔放風流,卻又無比堅定忠誠,這甚至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然而,世人對波娃也有諸多誤解:《第二性》剛問世時,她成為法國社會嘲諷、抨擊、譴責,甚至羞辱的對象,從此之後,她的言行舉止、著述思想,無不遭受訴諸性別、因人廢言的攻擊。
然而,西蒙‧德‧波娃在世時,就已寫下許多回憶錄,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且涉及他人,所以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情被噤聲。凱特‧寇克派翠這本最新傳記《成為西蒙波娃》,則全盤檢視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最近幾年才公開的波娃日記與私人信件,補足了過往未曾被看見的細節,也澄清了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還原了立體而動態的細微面貌。
Read More
>>> 迷失於愛時,讀莒哈絲:「哪怕沒有情人,重要的是擁有對愛情的癖好。」
>>>「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三毛離開30年,她的文字依舊為人帶來力量── 專訪三毛家人
>>> 文學圈之亂:谷崎潤一郎曾戀上小姨子,與好友發生知名「讓妻」事件
Art Design : C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