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談戀愛,整個人彷彿被抽掉元氣一般,臉色陰沉、情緒不穩,甚至工作和生活都被拖垮;但有些人談了戀愛,氣質卻變得更安定、說話和做事都更有自信、整個人散發光芒,甚至在工作和生活其他面向上,不斷突破成長。
感情專家說,有一種力量叫「米開朗基羅效應」(Michelangelo Effect),它會讓關係裡的兩個人變得越來越好,如果你也有這樣的關係,一定要好好珍惜,如果現在還沒有,也沒關係,至少未來可以把它當作擇偶的一個參考標準。
每個人裡面,
其實都有一個「理想自我」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曾說:「雕像早已存在於大理石裡,我只是把多餘的部分敲掉,讓它顯現出來。」心理學家後來借用這個比喻,來描述愛情中的一種力量:當伴侶能看見你心目中的「理想自我」,並在日常中不斷支持你,你就更容易活出這個版本的你自己。
注意,這裡說的是「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而不是你伴侶認為你「應該成為的理想模樣」。
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想要成為的自己,但現實生活中,卻經常自我打壓,或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但如果遇到一個懂得支持你的人,他就會像雕刻家一樣,一點一滴幫你把這個自我顯現出來。
擁有「米開朗基羅效應」的情侶,
不僅能提升自尊,兩個人都會越過越好
很多關係充滿了各種無聲的拉扯,例如一方想把另一方改造成「理想型」,另一方卻覺得自己被控制、不被理解。長久下來,這樣的愛情只會磨損彼此。
研究顯示,如果伴侶能互相肯定彼此的「理想自我」,不僅能提升自尊,還會促進自我成長,長期來說也會讓感情更滿意與穩定。相對來說,批評和否定雖然短期內好像可以刺激人「改變」,但那樣的改變往往只是暫時的,而且長期下來,會讓彼此覺得自己不斷縮小、失去自信,最終感情崩塌。
米開朗基羅效應情侶是細心打磨,讓理想自我的雕像顯現;普通情侶的拉扯角力,則是隨意敲打,破壞大理石原有的品質。
是否擁有「米開朗基羅效應」和「愛不愛」無關,
而和個人的心理素質有關
為什麼有些情侶會自然而然形成米開朗基羅效應,有些卻沒有呢?根本原因其實和「愛不愛」無關,而是和個人特質與心態有關。通常擁有「米開朗基羅效應」的情侶,雙方可能會有以下 3 種個人特質:
1/ 心理上的安全感:不害怕被比較、不害怕「輸」的人,才有餘裕去欣賞對方的潛力。
2/ 情感的成熟度:把伴侶當作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要控制或改造的附屬品。
3/ 自我覺察的能力:願意承認自己不完美,也因此更能尊重對方的成長步調。
如果缺少這些條件,感情就容易變成消耗,就像不安全感重的人,就會常用批評來維持控制,沒自覺的人只會盯著對方的缺點而忽視優點。內心穩定且成熟的人,才能真正有呼吸的空間,去「看見」對方心中的理想自我,並且願意去澆灌與守護它。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愛會讓彼此愈來愈閃亮,有些愛卻只會讓雙方漸漸枯萎。
擁有「米開朗基羅效應」的情侶,
有這些不同一般的互動
普通情侶和擁有米開朗基羅效應的伴侶,最大的不同,可以從日常互動中看出來。這些看似細微的差別,長久下來卻會形塑出完全不同的結果。
談到夢想時,普通人的直覺可能是潑冷水:「這太難了吧?你確定你可以?」夢想於是被壓抑。但米開朗基羅伴侶則會把重點放在:「那你想怎麼開始?」甚至主動幫你找方法與管道。
當你想要在生活上做出一些努力,普通人可能只把重點放在「結果論」上,只要你沒做到就批評:「你不是說要堅持嗎?」但米開朗基羅伴侶卻會在過程中,一直給予鼓勵和肯定:「我看到你真的很努力。」這樣的支持能持續點燃動力。
面對失敗時,普通人可能會放馬後砲:「早就跟你說了。」讓人更挫敗。但米開朗基羅伴侶卻會說:「失敗本來就很正常,沒關係,我們換個方式試試。」讓你知道自己不是孤軍奮戰。
相處久了之後,普通人可能會把彼此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對話只剩下瑣碎生活。但米開朗基羅伴侶卻會持續對你保持好奇,關心你的生活,也會問:「今天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等,讓你覺得自己被看見。
這些細節的差別,看似微小,但累積起來就是天壤之別。前者會讓人漸漸懷疑自己,覺得戀愛是一場消耗;後者則會讓人感覺被支持、被雕刻,每天都更接近心中最理想的樣子。
愛是互相成就,
而不是彼此消耗
《五種愛的語言》作者 Gary Chapman 說,好的關係不是「我能得到什麼」,而是「我怎麼愛對方,讓他茁壯」。米開朗基羅效應正是這種精神:不是把對方硬捏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陪他一起成為心中最理想的自己。
我們不妨自問,自己和伴侶的相處,是互相雕琢、彼此成就,還是互相消耗?因為最靠近你的人,就是那個手握雕刻你人生鑿子的人,握在對的人手裡,你會被雕出更閃亮的模樣;握在錯的人手裡,你可能會慢慢失去形狀。
你會把那把鑿子遞給誰呢?
Read More
>>> 一篇「維持快樂婚姻的作弊方法」爆紅,網友分享的每一條都幽默又實用
>>> 拒絕事後依偎、不傳早安訊息:感情諮商師「防暈船」5 招,全做得到才能說自己清醒
Art Design : C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