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遇過一個人,每次只要到了新的環境,過不了多久人際關係就會開始出現問題,不是被同事討厭排擠,不然就是又和誰發生了什麼誤會。
這個人常常和我抱怨,工作也是一個換過一個,他常怨嘆為什麼社會上小人這麼多,但其實從旁觀者角度來看,這個人平常說話方式充滿許多問題,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造成誤會與冒犯到別人,所以我也默默和他保持一定距離。
最近在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的新書《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中讀到,有幾種自己可能沒有察覺到的「曖昧溝通壞習慣」,不僅容易招小人,人緣也會越來越差。來看看自己或身邊人是否被說中:
以下文字擷取自《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時報出版提供
洞悉 6 種曖昧說話方式,保護自己不受影響
了解不同的說話方式,不是為了批評對方,而是為了洞悉對方的心理思考邏輯。
一方面保護自己,不受對方的言語影響;另一方面,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澄清訊息後再回應對方,這樣才不會耗損彼此的心理能量。
心理學家柏恩在《人玩的遊戲》(Games People Play)這本書中,生動而傳神地列舉了 6 種常見的曖昧說話方式:
「動作發洩」的說話方式(Up roar)
有些人不愉快或生氣時,不會直接表達內心的不滿。他們會繃著臉,說:「沒什麼啦!我哪有生氣。」或者用不耐煩的語氣說:「算了,算了!不跟你計較。」同時還會製造乒乒乓乓的巨響。
「打我罵我」的說話方式(Kick me)
有些人喜歡用可憐兮兮的語調問別人:「你一定不會喜歡我,對不對?」「你一定覺得我能力很差,對不對?」這讓被問的人不知如何回答。常用「打我罵我」說話方式的人,也會在工作時否定自己的能力:「全部都是我的錯,你儘管罵我好了。」彷彿聽到別人罵他,他就會覺得好過一點。
「是的,不過」的說話方式(Yes, but)
有些人會先假裝接受別人的意見:「我覺得你的意見很好……」,然後再否決:「不過,實際執行起來,會有很多難題……」其實,如果他真的認為對方的意見很好,就不會全盤否決,而是會提出一些建議供對方參考。這種人在說話過程中,常常使用「不過」、「可是」、「但是」等否定詞,行事作風往往喜歡「壓倒對方」,不容易認同別人的做法。
「逮到把柄」的說話方式(Now I’ve got you)
有些人特別愛刺探別人的隱私,會用神祕的語氣說:「我知道你的祕密喔!」或用審判長的語調說:「你有哪些毛病,我還會不知道嗎?」甚至用警察抓小偷的口氣說:「你那點小把戲,逃得出我的眼睛嗎?」其實,他們內心深處最怕被抓到缺點、看出弱點,為了自保,乾脆先下手為強,揭露別人的錯誤。
「要不是因為你」的說話方式(If it weren’t you)
有些人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要不是你動作那麼慢,我們也不會遲到。」或是把過錯歸咎給別人:「要不是你那麼笨,事情也不會搞砸。」甚至把自己事業不如意的責任歸因到伴侶身上:「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飛黃騰達。」總之,一旦出錯,全都是別人的錯,自己一點錯都沒有。
「看我多努力」的說話方式(Look how hard I’ve tried)
有些人很怕被發現「沒事幹」,一旦有人問他:「最近在忙些什麼?」他就會立刻表現得很忙,急忙說:「我現在要做這、做那,沒時間跟你說話。」或者在分配工作時說:「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忙。」「我還有很多報告要看。」這樣別人自然不敢給他分配工作。
熟悉的曖昧溝通,長期會導致誤解
上面這 6 種「曖昧溝通」的說話方式是否很熟悉,好像曾經在哪裡聽過?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使用這些方式,有時是因為自我壓抑,有時是為了達到目的,有時是基於情緒抒發,有時是為了自我保護。林萃芬指出,這些溝通方式反映了人們在面對壓力、責任和情感時,常採取的迂迴策略,而非直接、坦誠的交流。這些方式雖然能在短期內緩解壓力或避免衝突,但長期來看,卻會導致人際關係的誤解和緊張。理解並改善這些溝通方式,有助於建立更健康和真誠的人際關係。
換個說法:改變「曖昧溝通」的說話方式
由於「曖昧溝通」容易累積負面情緒並導致不良結果,因此不利於正向溝通。要改變這種溝通方式,首先要增進自我覺察,觀察自己為何偏愛某種說話方式。其次,鼓勵自己清楚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感受,了解「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及「不舒服的地方是什麼」。接著,練習說出需求和期望,體驗自我力量。最後,重新建構新的經驗,將重心放在下一步要做什麼,嘗試不同的方法與改變。舉例來說,如果總是勉強答應同事的請求,心中不願意卻口頭上答應,並發出不快的聲音,可以依照上述步驟改變這種溝通方式引導自己改變「曖昧溝通」的說話方式。
先了解自己需求,再坦誠表達困難
先了解自己的想法:「工作時有些時候我會覺得很沮喪,因為有些同仁不考慮別人的需要,加上我又沒有辦法開口拒絕,只好勉強答應他們的要求。」再探索自己的感受:「我需要被了解,我又不是一部工作的機器。」然後表達感覺:「我不想勉強自己做額外的工作。」接著提出期望:「自己需要什麼協助?」嘗試不同的作法與改變:「覺得現在有什麼力量,可以協助自己改變這樣的狀況?」思考下一步要做什麼:「可以做些什麼調整?」等到自己清楚心中的想法和感受,就可以開口說出自己的真實狀況:「我手上目前有幾件工作,都有時效性,這次無法協助你。」說出自己的困難點,既無需勉強自己接下額外的工作,也不會破壞關係,關鍵是說話的技巧。
《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處,
輕鬆駕馭人際關係》
作者:林萃芬
時報出版
從一個人的「說話語言」,可以細細聽出多重心理線索!
聽懂別人的弦外之音,學習換個說法,讓你在不同場合,都能達到溝通效果。本書深入淺出分析各種常常聽到的語言,除了說明語言背後的心理動機外,也整理出不受傷害的應對方式。
Read More
>> 爲什麽女人會想找個情人?心理師透露,女性外遇的 10 個秘密心理
>> 這份測驗,可以看出另一半「外遇指數」多高,做之前要有心理準備
designed b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