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算過自己一週花了多少時間在開會嗎?
你的公司也有一堆開不完的會議嗎?
有網友表示,自己在科技業工作,除了週會和月會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專案會議,又有 follow up 的會議,更有突發狀況的會議。他和主管反映感覺開這麼多會,但效率並沒有更好,主管也同意,但下一句話說:「那你組織一下會議,下週針對這個問題討論!」
拜託你不要開會!
你是否也常常被拉進各種冗長的「旁聽」會議中,其中有許多都和自己的工作無關,但還是花了許多時間開會。好像只要不開會,很多老闆就會覺得員工沒在做事。
「沒在做事的人在會議上都最多話,然後說完了又還要再開下一個會。」
「連『是否刪減會議』都還要開會討論,然後又有會前會議,才到正式會議,一堆會開都開不完。」
這些是上班族很常見的心聲。
Shopify 推出計算機功能
計算員工浪費多少資源
加拿大電商 Shopify 推出了一款計算機,內建在員工的行事曆上,估算著任何只要 3 人以上的會議相當於多少成本。
一個 30 分鐘的三人討論,相當於美金 $700 至 $1,600 的花費,若再加上一位高層主管參與會議,便是高達美金 $2,000 的成本。如此昂貴的開會成本,公司只能希望每次做決議的價值都有如此之多。
「公司今年目標要刪去 322,000 個小時,以及 474,000 場個別活動。」Shopify 的營運長這樣說,這個新工具是為了要減少不必要的會議。今年稍早,Shopify 已經取消所有超過兩人以上的週期性會議,並且開始不鼓勵週三開會。
實施之後,每個員工的平均開會時數下降了 14%,也預估將提升 18% 的企劃案完成率。
沒人願意花美金 $500 吃晚餐
但卻花了更高代價在開會(開完還沒什麼結論)
這計算機就是讓大家體會時間就是金錢,如果你要花時間,就要像消費前一樣要先想想。
主管或基層員工,都表示自己每週都會花費好幾小時在「其實不出席也不會怎樣」的會議上,這種時間浪費是造成公司效率低落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顯示,僅僅是中階主管的每週例行性會議,便會帶來一年 1 千 5 百萬美金的損失,但高階主管卻每週有超過兩天需要開會。
其實,會議就像野草,它們很快春風吹又生,除非人們很勤勞地去注意這件事。
砍掉會議時數這件事,看起來膚淺瑣碎,但其實魔鬼就是藏在細節裡。不過,為了避免流於治標不治本,公司還應該思考讓回饋機制和討論文化能互相配合,如此便能有效地取代減少會議後的所謂「不安全感」。
但當會議和 $ 符號連結一起,可能會使得資淺員工遇到重要問題時,為了「省錢」而忽略向上報告。
「想看起來很能幹」和「分散決策責任」
才是那些人想開會的原因
會議的主要目的應該是進行必要的決策探討。但對於愛開會的人士而言,會議卻是他們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很能幹的場合。因此,漫無目的為了討論而討論便成了常見狀況。也就是說,沒能力的人坐在會議之中,就有在做正事的錯覺。
除此之外,心理學家表示,一群人開會議其實潛藏著「責任分散效應」。簡而言之,「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分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就是「責任分散效應」的最佳說明。當事務經過大家一起決議的形式通過時,就算出了什麼問題,也可以逃避掉單獨做決定的責任。
「明明就是個報告會議,也要提一堆其實沒深度的問題,發表一堆沒人在乎的意見。」
「我東西都要做不完了,又被拉來開會。」
「做了決定又要推卸責任,一副自己開會時都有好好討論一樣。」
這些也因此是上班族對會議不滿的原因。
那你是否也贊同 Shopify 的耳提面命,提醒員工不要亂開會的方式呢?
Art Design : Chara
Read More
>>> 會議已經夠討厭,更讓人無限白眼的是那些跟你一起開會的人
>>> Quiet Constraint:一股危及公司的職場新趨勢正在發生,你可能也開始「安靜藏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