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時期對於租屋有種浪漫的想像,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夠佈置自己的小屋,假日可以邀請朋友到家裡暢聊整夜。然而真正開始租屋生活後才了解到,找房子、搬家是一場戰爭,讓人避之而唯恐不及。
倫敦租屋的一百種方式
如同世界各處,倫敦的租屋環境也是一個戰場,除了價格高以外,因為文化差異,常常會跟生活習慣相去甚遠的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或是不小心住在青少年聚集的區域,半夜常常會有喧囂聲。在租屋的漫漫長路上,任何一階段出錯,都會痛不欲生。
倫敦的租房房型有分幾種,一種是傳統的獨棟房屋,像是維多利亞式建築,會跟三到五個人分租一棟房子,會有客廳、廚房跟後院,算是理想型的居住環境;第二種是公寓類型,可能會是一層樓分成好幾個小房間,或是有錢一點可以自己租一整層,這種房型可能是新蓋的,也可能是舊房屋去改造的。
Photo via: SpareRoom
藝術家朋友,推薦我去看看 Warehouse
還有另外一種有趣的居住模式,住在所謂的「Warehouse」。
剛搬到倫敦尋找住處時,剛好認識幾位藝術家朋友,當時推薦我可以去看看「Warehouse」,也就是所謂的工廠。
起初會流行這種居住方式是因為許多年輕的藝術創作者沒有錢住在普通的房子,便找到了這種比較惡劣的居住環境,將廢棄的工廠變成家。
一年接著一年過去,這樣的居住型態慢慢變成一種流行,也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創作者的聚落。
Photo via: SpareRoom
倫敦 Warehouse 的生活,是什麼模樣?
有一段時間跟一位影像創作者約會,這邊簡稱他為 A 男。A 男居住在倫敦 Seven sisters 區域的 warehouse 中,這個工廠區有許多棟不同的建築物,一棟建築內會區分成多個小單位(unit),他與另外三位同伴一起住在其中一個大的工廠單位中。
Photo via: SpareRoom
走進建築物中,地板有著厚重的灰塵,散落著些許垃圾,並不算是乾淨,但是再進入他們居住的單位中時,卻是全然不同的景色了。室內的天花板大概有兩層樓的高度,整個空間巨大的像是一個電影院廳,而在天花板的角落處有面大玻璃窗,自然光透過厚重的玻璃灑進來,軟化了工廠剛硬的架構,讓人心曠神怡。
Photo via: SpareRoom
A 男家中的傢俱幾乎都是路邊撿來的,雖說是路邊撿的,但並不顯得破舊,反而像是拼湊出來的創作,三個巨大的切斯特沙發擺在空間的正中間,下方鋪了一層地毯,房子角落各處放著不同燈具,像是藝術雕塑品。在玻璃窗下方,A 男與室友們架了一個小天台,種植許多植物,偶爾大家會一起在那吃早餐。
想住在 Warehouse,或許需要特定的人格特質
另外三位室友分別是音樂創作人、攝影師跟一位藝術系的學生,彼此感情不錯、相處融洽,經常會躺在沙發上,將電影投影在巨大的白牆上,邊看電影邊聊天,一躺就是一整天。
因為藝術家群聚,容易找到創作上的合作對象,對於新興創作者來說,是個建立人脈跟激發創意的場域。
Photo via: Wall Street Journal
乍聽之下十分浪漫,但是其實需要特定的人格特質,才適合居住在 warehouse。
首先,依據不同工廠,內部結構不一樣,有些空間原本是工廠倉庫,所以房間內是沒有窗戶的,沒有自然光、空氣不流通;有些房間沒有門,只能用門簾作遮蔽;有些單位是半開放式空間,外人可以隨意進入。
相對的,整體公共空間大許多,有偌大的客廳跟廚房,也因為如此所以適合藝術家跟創作者,可以擺放大型的作品,能夠同時成為工作室。如果不會長時間待在房間內,其實有沒有窗戶或是門並不構成問題,但是對於需要隱私的人來說,就會住的有點困難。
充滿自由與藝術氣息的 Warehouse,令人嚮往
另外一點是整個聚落的習性,在 Hackney 區域也有一個 warehouse 聚落,該聚落每個週末會辦大型派對,整整兩天、48 小時的時間,不間斷的音樂、酒精跟藥品,顯而易見的,這樣的生活並不適合每個人。
Photo via: Le Cool London
我後來並沒有把 warehouse 納入考慮中,雖然嚮往諾大的公共空間和緊密的藝術聚落,但是擁有個人空間對我而言相對重要,也並不憧憬經常性的派對場合,所以最後住進了老式英國房屋,跟幾個人分租。
偶爾依然會去到 warehouse 找朋友或是參加活動,對於這樣的聚落還是抱持著很正面的態度,是個可以放縱自我、任意揮灑創意的地方,有點脫離日常生活、滿溢出來的自由,濃濃的藝術氣息,確實讓人嚮往。
Read More
>>>「英國人禮貌,卻不一定真實」:搬到倫敦工作後,體會到的是熟悉的孤獨感
>>> 倫敦求職觀察:亞洲人的硬實力穩固,但有時候英國職場更重視熱情
Cover via : Wall Street Journal, SpareRoom
Cover via : Art Design : C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