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大我很多歲的表姐,很愛做菜,也常常在臉書上分享照片。
有一天,我和表姐以及她 12 歲的女兒一起去吃飯,席間,我對表姐說,「妳照片拍這麼漂亮,有沒有想要乾脆創一個專門分享自己料理的 IG 帳號呀?」
沒想到表姐竟然突然苦笑:「不了,我分享這些照片,只是希望我女兒將來可以有一個念想......」她女兒當下聽了,表情就沉了下來,眼睛裡突然盈滿淚光,但下一秒又故作堅定,陪笑著替媽媽夾菜。
老愛在小孩面前製造「自己很可憐」的長輩
心底都是扭曲的
這位表姐健健康康,完全沒病,但總是喜歡在女兒面前製造一種「我就要死了」,或預告「媽媽有一天會死」、「媽媽好可憐」的氛圍。以前聽沒什麼感覺,還會覺得表姐真的好可憐,希望她女兒可以好好照顧她。但後來我自己長大懂事了,才發現這一切有多麽病態。
很多東亞的父母,很喜歡在小孩心中製造一種「虧欠感」,他們下意識認為自己生了個小孩,沒日沒夜犧牲奉獻,小孩就「必須要」看見與安慰他們的感受,甚至「補償」他們的辛苦。
但問題是,生小孩明明就是父母自己的決定,卻要把這決定本質上必有的犧牲與辛勞,全都要求小孩負責。這本身便是對自己的選擇非常不負責的心態,在親子關係中,往往以情緒勒索的扭曲方式展現。
「孝順」的組成,
或許一半以上是罪惡與虧欠感
我家有個長輩,老對我們這些晚輩說,我們這些小孩是「生來討債的」。
但現實狀況是,這位長輩整天哀哀叫說年輕人都不孝順,過年紅包包那麼少,不像別人家小孩都那麼懂事等等。怎麼聽起來,長輩更像是來向晚輩討債的?
很多東亞父母都有這樣的「債主思維」:栽培小孩,是期待小孩以後能「償還」自己,而非真心希望孩子獨立自主展翅高飛;很多人甚至把自己性格與生活上的種種無能、過往的遺憾,以及當下的不如意,全都怪罪到孩子身上,動不動就說「你不知道我有多辛苦」、「為了養你,我才會這樣」,身邊也有不少朋友打小就聽感情不好的父母說過「我之所以不離婚,就是為了你」,導致很多小孩從小心裡就充滿了深深的罪惡感,「孝順」裡面,大概一半以上由深層的罪惡與虧欠感組成。
一個人如果一輩子沒看清父母的「債主思維」,不懂得與父母建立適當界線,只會綁手綁腳、卑微恐懼,越活越像父母的模仿者與傀儡。
心底的不甘願與不樂意,表面或許能夠壓抑,但不會因為壓抑而消失,最終往往會在難以預測的地方爆炸開來。
朋友擺脫父母的「債主思維」,
只靠一個中心思想
我身邊有個朋友,日子過得自由自在,有回還獨自出國闖蕩了整整一年,回來後出了一本旅遊書,找到一份薪水很好的遠端工作。
這對傳統家庭出身的我來說很不可思議,要是我也這樣跑出家門,父母可能會罵我浪費錢、生活沒方向、幼稚任性,趕快回去上班賺錢。
我當時問他,「你父母都沒意見喔?他們不會不開心?」而朋友給我的答案,直到今天都還影響著我。
朋友說,你要長大成人,就要練習「不怕讓父母不開心」。
很多人無法追逐夢想,原因常說是父母不讓追,自己覺得很無奈,但也沒辦法。但事實上,其實就是勇氣不足罷了。沒有勇氣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沒勇氣讓父母不開心。
朋友說,不怕讓父母不開心,不是要和他們成為敵人,也不是「不孝」,而是讓父母知道:我還是尊重你與愛你,只是我已經成人,有自己的想法,這件事我會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若因為「怕痛」而不行動
終究是遺憾一生
父母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一開始當然各種的情勒。但朋友一次次都挺過來了,並且也不斷地和父母溝通。這位朋友,大概是我見過情商與勇氣數一數二高的人。他當然會因家庭關係不和而傷心,但他不會為了這「傷心」而改變自己的決定。經過長年累月的磨合,最終,這位朋友和他的父母,終究也達到了一種平衡。
只會和小孩討債的父母,和只會順從父母的孩子,雙方都是互相索討安慰的「巨嬰」,唯有其中一方先成長,承受成長的陣痛,彼此關係才有可能成熟進步。
若因為怕痛而不行動,終究是遺憾一生。
Read More
>> 如果擁有一次「換掉父母」的機會,你願意嗎?韓劇《金湯匙》太犀利了
>>「當父母後,我才知道什麼叫真愛」:沒小孩的人,最討厭有小孩的人做這些言行舉動
designed b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