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朋友傳了兩個包包的照片給我,問我要買哪一個好。
老實說,那兩個包看起來都很醜,也不像她平常會喜歡的風格,我就很好奇問她在哪裡看到的。她說,在逛 Outlet,看到這兩個名牌包大降價,覺得現在不買太可惜。我就問便宜是便宜多少?她講了一個數字,的確是比原價便宜,但是,還是要將近兩萬台幣,而這位女子一個月薪水三萬八。
「妳確定嗎?我覺得應該還有更好看的耶!」我軟性勸導。但這位女子正處在衝動購物的熱血中,腦波正弱,完全聽不進我的話中有話。最近在歐美理財圈,看到有人在討論
"Spaving" 這種行為,據理財專家說,這是普通人最常犯的低級錯誤。
歐美理財圈熱議的 “Spaving” 行為,
是普通人最常犯的低級錯誤
Spaving 就是 Spending(花錢)+Saving(省錢)的矛盾綜合體,顧名思義就是「為了省錢而花錢」。
例如,你看到某個品牌大降價,覺得現在是「買到賺到」,以為手刀快買就省了一筆錢,但其實無論降價前還是降價後,商品的價格都是商人定的,那是一個抽象的數字,商人怎麼樣都賺,而你無論花多花少,都是在「花」。你以為你玩贏了遊戲,其實是遊戲玩贏了你。
打折、促銷、買X個送X個、免運等行銷,最容易影響人的腦波,讓人買一堆明明不需要,甚至也沒那麼喜歡,卻為了一時「賺到」的爽感而說服自己買下的東西。
人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會用各種理由說服自己。如果你有那種,買的當下覺得很雀躍很喜歡,回家放了兩個禮拜後卻發現那東西光環盡失、搞不懂自己買這幹嘛的經驗,那你一定懂我在說什麼。
清醒的踩入陷阱,才是最可怕的
Spaving 最可怕的就是,大部分人其實都有「打折免運是一種誘導術」的認知,但當你真的遇到折扣在你眼前挑逗地舞動時,卻又無法自制地多加幾樣到購物車裡,就像清醒地踩進一個陷阱。如果你想當一個耳聰目明的人,不妨參考以下幾個遠離 Spaving 的方法:
#1
遠離罪惡溫床
媽媽都說不要和不良少年混,不然會被帶壞。這種「慎選環境」的告誡,換到理財上也是一樣。那些永遠充斥著打折與促銷信息的商店、line 團購群組、朋友圈、會員信,都是對你錢包虎視眈眈的不良份子,平常最好不要沒事涉足,該退的群組、該取消的會員信,全部刪一刪。無知就是福,清空了環境,你的思緒就不會亂,購物慾就不會有事沒事被挑起,人生可以少一點無謂的掙扎。
#2
寫一份購物清單
第二個方法,就是寫一份購物清單,然後告訴自己,這份清單以外的東西都不準買。
如果你沒頭沒腦晃進一家商店,很大機率是你走出來時,袋子裡會多一些原本根本沒有想到要買的商品。但如果你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可以比較清楚地區隔出「原本沒有要什麼」。
#3
思考「不花錢的療傷與慶祝方式」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暴買廢物,請思考深層原因到底是什麼。有理財專家建議,當你在下手之前,請先停個幾秒,思考「除了買的這個當下很爽外,這個東西能提升我的整體生活嗎?」
或許買一個跳繩,可以幫助你活得更健康,但買一個蠟燭(家裡已經有上百個蠟燭),真的有必要嗎?
理財專家說,我們常常會藉著「心情」為購物找理由。傷心時也買,開心時也買,總歸都是買買買。專家建議,如果不想傻傻當盤子,請思考一個「不花錢的療傷與慶祝方式」,例如去騎腳踏車,或是和朋友聊天等。
#4
確定想買一件東西時,再去找最好折扣
很多落入 Spaving 陷阱的人,都把購物應有的先後順序搞錯。
應該是,確認自己很喜歡、很想要或很需要某個事物後,才去貨比三家,找出最好的折扣和退換貨條件。
但 Spaving 的人,卻是先看到折扣,才去反過來說服自己購入。
無論一個東西多便宜,你買了就是多花了錢,就是在家裡多佔一點空間,就是多負擔一點利息費。
#5
給自己一天的冷靜期
我曾經花了兩千塊,買了一個後來在花市看到款式類似,卻只有一百五的盆栽。
因為那盆栽正在打折,而且我是在一家有裝潢的時髦花店看到,一下忍不住就掏錢了。
結果買回來放在家普通的居家環境裡,那盆栽完全看不出有兩千塊的價值,如果買了花市看到的那個,省下的錢還能多吃些好料或提升存款數字。這就是精緻窮人的自找苦吃。
理財專家建議,當你購物時,血液越沸騰,越要刻意讓自己先保持一點距離。給自己至少一天的冷靜期。回到家後,想像那東西在家的模樣,如果你覺得真的還是很喜歡很想買,那隔天再去買也不遲。
Read More
>>《富有是一種選擇》:吳淡如的 9 個理財觀念,適合想要快點財富自由的你
>> 想在30歲前達成夢想中的存款數字,這些都是20幾歲的我們應該牢記的理財觀念
Art Design : C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