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情人節欸。」
「對欸。」
「情人節快樂。」
「情人節快樂。」
朋友和約會一年多的對象,在情人節隔天有的對話。他們從未問過彼此的關係,那些「我喜歡你」更是不曾說過。
“Situationship” ,是這幾年開始流行的新字,由 “situation” 和 “relationship” 組成。不同於以往的是,”Situationship” 不只是像砲友(FWB,friends with benefit)的肉體關係,更是一種說不清、講不明、不被定義的某種感情關係。
有人形容 “Situationship” 像是走入超市,告訴自己只需要買幾樣東西,結果抱得滿身都是,踉踉蹌蹌徘徊於超市之中,卻始終不願意拿起購物籃,也沒有要離開超市的意思。
因此,當兩手空空終於離開超市時,悵然若失地連張收據都沒有。
「你在一段關係裡,但也不在一段關係裡。你在約會,但其實也沒在約會。」一句話道盡了 “Situationship” 的曖昧不明。大家都說曖昧最美,但那是建立在知道最終將在一起或是不在一起的前提上,但 Situationship 卻是無限期的延長賽,什麼結果都沒有。
不願冒險進入 Relationship
卻踏入了 Situationship 的陷阱
「我們沒有固定什麼時候見面。他正好傳訊息問我,我正好晚上有空,就一起吃晚餐看電影了。至於下次什麼時候見面,都不一定。」
從不談論未來、沒有深度情感交流、計畫總是臨時且短暫的,這是兩人的相處之道。即便心中總升起「我究竟算什麼?」的疑惑,但沒人說出口。
起初,這種不界定明確的舒適,讓人覺得輕鬆愉快、沒有負擔。但當一方有了想釐清關係的念頭,失衡就逐漸形成。這種舒適其實是一種很消耗人的陷阱。責任帶來的是負擔,但也是安全感的來源,而這種舒適帶來的自由自在,也正是隨時戛然而止的陪伴。
直到某天,彼此不再講話了,突然之間什麼都沒有了,留下我們問自己「為什麼這比分手還難受?」以下是大家分享的原因。
1.
不曾開始,何謂結束?
進入 Situationship 的我們,通常是剛經歷一段 Relationship 的結束,不論是依舊感到受傷或是正在重拾腳步,反正就是不想太快投入一段認真的感情,而這個人可能就是你此時人生隧道裡的一束光。
分手之所以是分手,是因為曾經在一起過。有開始,便能有所謂的結束。但是這種從未被定義過的默契,讓人連失落和生氣,都找不到著力點。離開之後,那種困惑感,始終沒有講開過。不論是把鑰匙備份拿回來,或是將 Netflix 帳密改掉,分手都可以講究的 closure,Situationship 都沒有,它的停止就是嘎然而止。
2.
你不知不覺在被 gaslight
每次的相處,都是「不算理想,但還可以接受」的妥協。下班前一封簡訊突然來到,約今晚的晚餐,我們去或不去,都好像無關緊要。於是漸漸失去了自尊,忘卻了自我價值,甚至拿到一些勉強還可的待遇,我們還都欣喜。
甚至,我們還可能因為想把握像流星一樣稍縱即逝的「約見面」(連約會都不算),推掉了原本有的計畫。
但其實一開始,他就講明:「現階段不想進入一段關係,但可以多一點友達以上的相處接觸。」這種免責聲明,讓人像手握一過保固就壞掉的產品,無可奈何。
在一起的時候不覺得,離開之後才發現自己被 gaslight 了,連自己都 gaslight 自己。我們的情緒隨著別人的給與不給起伏波動,此時厭惡自己的情緒,排山倒海而來。於是,我們只能從現在開始對自己負責。在這段 Situationship 裡,「負責」這個字眼還是第一次出現。
3.
你永遠會想知道「如果在一起,我們就會…」
不講求互相揭露的下場,就是自己幫他美化若隱若現之外的部分,幫「我們」投射等也等不到的未來,然後不斷懷疑自己:「是我不夠好嗎?」、「我為何被拒絕了?」、「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又不禁期盼:「也許下一次見面就發生什麼了。」
永遠都在暫時。這是讓人迷戀的完美風暴。
4.
「我有權利難過嗎?」
讓人難受的是,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沒有「權利」感到難過,只因為這段 Situationship 從最一開始就不真實也非正式。但我們的心不會因為關係定義的不同,就不去做什麼感受啊。就只是因為對方從沒將自己視為「真正的」男女朋友,不代表我們不能因此感到受傷。
任何程度的親密關係都可能觸發連結,這是我們天生如此,所以痛苦和失落是自然且健康的。
我們應該仔細聽聽自己如何和自己對話的。察覺之後,才會發現原來我們對自己好殘忍,對朋友都不會這樣說話,怎麼能對自己如此不溫柔、缺乏同理心?
其實難過之餘,這是一個巨大的收穫。因為我們得以從中瞭解了自己,原來在感情之中,什麼東西對自己是最重要的。是情感連結,肉體吸引,還是彼此的承諾與共同興趣?
整裝待發之後,我們便可以走到下一個路口了。
Art design: Be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