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一檔節目《我獨自生活》,更加欣賞韓團 TWICE 的隊長志效。
節目組跟拍志效一整天的生活,從起床到睡前,包含與朋友聚餐玩樂,伴隨志效的日常在鏡頭下一覽無遺,我們也從中看到她的內在狀態,基本是每天抱著積極態度在過日子,做家事、練皮拉提斯、逛街,甚至到洗澡保養,志效都是全心投入、做好做滿。
志效表示,獨處讓她的自尊上升
能夠做的事情好多,選擇更寬廣
志效在節目表示,獨自生活一段時間,發現自己能做的、想做的事情變好多,對生活有極大控制權,小至家居擺飾,大至生活習慣,不需要和他人商量,反而擁有更多機會思考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現階段又能達成什麼。
她心滿意足地說:「獨處讓我更了解自己。」
「一個人生活的時候,感覺自己的『自尊』上升,現在好像懂得怎麼愛自己了。我覺得我自己真棒。」
朴志效的一天,可以說是斯巴達行程。
早上鬧鐘一響,沒有賴床,她立即起身折棉被,打開窗戶和世界道聲早安。她會在空腹時先喝一大杯水,走到陽台照顧花草植物,將別人送的花束拿來插花,甚至對花藝有巧思,期間沒有看手機滑社群,直接給一整天帶來了活潑基調。
接著看到志效打掃房間,任何角落全被她以光速姿態撥亂反正。
其中包含時間管理,用保溫杯沖咖啡時,志效會順便整理冰箱的冰塊,然後做資源回收,並不會把垃圾或碗盤堆積到一定程度再洗,什麼事都是順手為之,然而日日都這麼做,早已成為她的慣性行為。
外出逛美妝店,朴志效毫無選擇困難,只買她需要的化妝品;去餐廳吃飯,也是直奔她想要吃的菜色,不會猶豫老半天。之後回到家,她連躺在床上發呆都不願意,手動裝燈、洗窗簾、洗被子。
總之做一堆事,主持人看得恍惚,志效的一天怎麼過得這麼漫長?讓她可以做這麼多事。
儀式感和自律,不見得是活得辛苦
而是發自內心愉悅,想讓內在世界變得更豐滿
有一個朋友看到這段,不免犯了投射,說志效是一個活得很辛苦的人。
實際上,明星的生活只有明星自己明白(有的明星連他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就和我們也不見得明白自己一樣),哪怕是明星密友,你不見得了解人家多少,會說一個人生活勤奮是嚴厲對待自己,大抵是倘若和對方做一樣的事,自己會發懶且痛苦,沒有對跟錯,就是個人習慣不同。
其實,有的人選擇以斯巴達的生活為傲,每天都自律,或堅持儀式感過日子,不見得是擺拍到社群給別人看,更多是他們真心熱愛,並在「架構儀式感」和「把日常過成藝術」這件事上獲得一種成就感,這股成就不光是看到美麗的結果,更多地是他們在過程所迸發的一股自我實現的力量。
就像志效都說了:「做這些事的過程,我的自信增加了。」
自律跟儀式感,和所有情緒一樣,都是中性的。
有的人搞自律與儀式感,是以炫耀為目的,把自己做得很累,見到別人稱讚,又會讓他產生自信想繼續做下去。
有的人則會用儀式感進行某種顯化,認為自己只要經常做,很可能會像薛丁格說的「有意識總會變成無意識」,一個人想成為怎樣的人,想像久了會成真,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自我價值建立的過程。
有的人則是純粹喜歡這件事,以一股內在心流完成這一連串的自律行動。
不管哪幾種,只是證明這件事本身沒有對錯,皆取決你心裡到底怎麼看,你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的眼光,還是兩者皆有,反正都是自我探索的過程,我現在只認為,倘若那個人發自內心愉悅就好,不過依據個人經驗,為自己跟為他人眼光的愉悅程度,前者是能提供一種豐沛的滿足感,以及不會懈怠的續航力。
不被社群創造的焦慮籠罩
按照自身步調緩慢前行
至於我是怎麼看這件事呢?
我是認同志效的,我在 TWICE 最喜歡的就是志效跟子瑜,志效給我的感覺一直是溫柔且堅定,卻是一個遇到委屈都往肚子吞的人。
當年被網友跟高層嫌棄身材肥胖,沒有任何抱怨,沒有看過她流眼淚,默默進行減肥;和姜丹尼爾的從交往到分手,依然不讓外界從她的社群和訪談表情見到任何蛛絲馬跡。講好聽是一種成熟,可是也常感嘆,一個人在思想和行動提早成人化,多數令我覺得心疼,她承擔太多。
只是這次節目裡,志效放鬆很多。
她的笑容變得更開闊,氣色變得更爽朗,更說出:「我現在才二十幾歲,還有更多時間能去嘗試自己想要的事物。」
我曉得志效並不著急了,她清楚自己年輕,甚至,我願意這麼揣測,一個女人在社群發達的時代,不被社群創造的焦慮籠罩,仍然按照自身步調緩慢前行,以小雞破殼而出朝向天空的新奇姿態,去看待生命每一天的變化,那麼她不只二十六歲年輕,哪怕到七十歲,她依然是充滿朝氣。
她不再看別人在幹嘛,不再看別人如何評價,而是關照自己,穩定前行。
Read More
>>>在愛與親情前,超能力會成為弱點?顛覆想像的「深度英雄片」,《MOVING 異能》看到會掉淚!
>>>當古怪少女遇上英倫紳士:Miu Miu 攜手 Church\’s 推出聯名鞋款
designed b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