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網路寫一篇文章,獲得正反並陳的評價,辱罵的自媒體和網友不少,弔詭地是,我在發佈文章當日竟然增加近 3000 位讀者,且至今追蹤數量仍在持續成長,顯然這篇文章,贊同的就是很認同,討厭的就是憎恨到極點,又黑又紅,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因這篇文章徹底出圈,不少製片和導演前輩看到,跑來和我交流一番,見我情緒困惑,其中一位知名製片就笑說:「引戰文,向來就是能創造話題跟討論度。」
引戰文跟開戰文,層次完全不同。
前者能協助你增加粉絲,後者則可能將你跌入萬劫不覆的深淵,文章字裡行間的拿捏,靠得全是作者如何斟酌的智力。
前輩一席話,我尋思引戰文與開戰文的不同。
引戰文,作者講完正反立場
大家還是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
引戰文,關鍵就在一個「引」字,作者丟出的是引子。
通常他們會觸及的,多半是一個敏感的、不舒服的議題,創作者不會有太強硬的立場,哪怕標題再怎麼犀利,可是細看內容,你還是會發現他把該講的都講清楚了,兩方心態都有做出一定程度的分析。
然而,當作者是通過抒情的敘事手法表現,正反界線變得曖昧不明,甚至混在一起,這是作者刻意為之的情境,但觀眾也會在這片混亂裡,各自看見各自想看的東西。
引戰,就此開始,但這無疑是一個成功的實驗。
引戰不等於開戰,而是丟出一個引子,讓兩邊開始吵,對話就此展開(但基本上都吵不出結果)
前陣子台灣 #MeToo 運動崛起,觀察一名知名靈媒在 Youtube 用能量學的觀念,分享全球長年皆處在陰性力量極度失衡的狀態,每個人都在用自身陽性力量戰鬥。實際上,靈媒影片就有提及,每個人身上都有陰陽力量,陰性代表的是流動,當今局勢顯然是缺乏流動性的,兩造毫無對話空間。
這是一個全球社會現象,世界各地有不少心理學家也有提過這個概念。
不帶情緒的理性觀眾,看到影片自會曉得靈媒是盼望社會能多一點對話空間、少一點指責,但我依然看到底下有各種帶著投射的眼光,指責靈媒是在「檢討受害者」的評論,即便我左看右看,完全不這麼認為,這無疑是一種曲解。
照社群操作來看,這就是一個成功的引戰文。
理性的網友會認同,某些網友(通常情緒較多)都會不認同,可是作品並沒有任何「一面倒」情況,所以也不會淪為某種政治正確的跟風發言,反倒是激發多元的討論,甚至協助創作者「出圈」,增加更多受眾。
社群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比你的情緒重要
只是面對負評,難免有心情不佳的時候。
我現在覺得要在社群世界安然做自己,就是不需要去看任何你的文章的正負評論,有八成都是情緒性發言,現在已經做到文章發佈出去,我當自己就是死了,這樣的身心狀態跟能量反而很健康。
故而,我也常和同是 KOL 的朋友說,你創作的東西或觀點被辱罵,倘若不要看,那麼負面能量是沾染在罵的人身上,衰的是他們,你清楚你不是這麼想就好。
但是,如若你想知道反向觀點,可以請親友幫你看,過濾掉針對你攻擊的發言,把其他人情緒性、負能量的東西留給他們,擷取和你不同觀點就好,再來給你分享。
我跟朋友常常互相這樣操作,舒服又健康,請記得沒有任何事,比你情緒穩定更重要。
回到引戰文,我認為創造討論度沒有不好,不需要擔心被過度追捧,或是過度被罵,現在覺得都是禮物,也都是一時,作者們都該覺得榮幸。
但就我個人來看,現在來到的寫作階段,是引戰文雖能創造流量跟增加讀者,然而年紀大了,話說得不要太明白,一切都是朦朧,是我喜歡的,也在追尋的敘事,即便跟我本人相差甚遠。
Read More
>>>精神科醫生跟我說:如果要幸福,要懂得欣賞「平淡的男人」
Art Design: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