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Meta 工作的 Rawan 聽到 Mark Zuckerburg 說要裁員,還和主管開玩笑:「你能想象我們花了這麼多時間在這份專案,結果萬一被裁員,根本沒有人能報告這份專案嗎?」
他們都在開玩笑,沒想到玩笑卻成真了。
3 天後,她信箱裡躺了一封信,讓她頓時也成為 Meta 大裁員 11,000 人的一名。
她第一個念頭是:「我得起來洗洗臉。今天將會是漫長的一天。」
她看著同事的員工帳戶一個個被關閉,那天的 LinkedIn 頁面像是一個個紀念碑,所有人的「終點」都是同年同日。從總監到基層員工,每一級別都有許多人被影響。震驚的她花了在 Meta 的最後幾小時,謝謝 mentor 和同事過去的支持。同時,也試圖找出頭緒,但發現也許只是因為「自己是組裡最新的成員」。
她相信自己什麼都做「對」了,有最好的學歷、選了間很穩定的公司、很好的薪水…直到她發現原來所謂的安全網,其實都是幻覺。
她思考著自己是否也應該要「跟上找下一份工作的潮流」,但後來她發現自己還沒準備好回去朝九晚五的工作。
於是,她得出結論,要建立一個「流動的職業認同」,也就是要保持靈活的心態,隨時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技能。
如今的她,TikTok 擁有 20 萬粉絲,Instagram 6 萬粉絲,將自己的大學、工作與旅行經驗做成內容創作,不需要擔心自己哪天早上起來發現被裁員。
疫情過後,許多大科技公司開始大幅裁員,即便這讓人神經不安,但也不代表我們就該活在乍然失去工作的恐懼之中。
不過,這的確可以讓我們好好想想後路。
1.
和大家仍保持好關係
被資遣的消息突如其來,不被重視的感覺,的確很容易讓人情緒化,但不要說些做些會讓自己後悔的事。職場或特定產業裡,其實大家彼此都認識,所以離職也要和老闆與同事打好關係。人脈是重要且有用的,自己未嘗不可能可以在未來重新入職,或是有相關人脈可以介紹新工作。
2.
第一步不是馬上找新工作,而是先休養一下心靈
一夕之間的變動,讓人不知何去何從。即便資遣待遇豐厚,還是不可輕忽「為什麼是我」、「是不是我不夠好」的心態。
心理學家 Guy Winch 在書中《Emotional First Aid》指出,人們都知道要用 OK 繃照料身體上的傷,卻總忽略心理上的傷。被效力多年的公司裁員,心裡的被拒感與孤獨感必定強烈,且在最需要歸屬感、同事朋友的陪伴時,反而最被剝奪了。
若是沒有好好休息,其實潛在的雇主是能察覺到你的沮喪、憎恨或是還沒準備好。
因此,請先允許自己生氣、焦慮、憂傷或被背叛的感覺,在尋找下一份工作之前,給自己時間平復,先好好消化過。一但與這樣的情況和平共處之後,就可以重獲自信並採取下一步的行動了。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便是如此吧。
3.
精準定位需求,將經驗化成論述
平復心情後,先將經驗化成論述:「我的職位在公司重整後被縮減,而我也掌握機會探索新的可能職涯方向。」
「我現在自己的職涯階段,尋找的是 XXX,而我對於你們公司有興趣的正是因為 XXX。」因為懂得準確定位自己的需求,並對應到面試公司,這大大地增加了自己的能見度。
記得更新在 LinkedIn 等平台的履歷檔案,因為此時的你已和以往不同,這些年累積的專業應該要反映出你的成長,以及未來追求的方向。
4.
連接所有人脈,讓大家知道你在找什麼工作
即便現在可能是你自信的最低點,但要知道被裁員不是失敗,更不要羞於講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找到最適合下一份工作的最好方式,是讓你所有人脈裡的人都知道你在找什麼樣的工作。
列出可能幫得到你的名單,做一些功課,問一些思考過的問題,向他們詢問可否討論自己的經驗和願景。
5.
規劃具體的下一步,定義成長目標
評估自己具體的下一步,發展現前業界最需要的新技能,不論是線上課程、參加研討會或是參與專業訓練都會有幫助。此外,職涯教練也可以幫我們定義目標。這些努力都會讓人資看到自己的成長與可塑性。
對於有幸躲過裁員的人們,也可以思考著建立可轉換的技能,擴展興趣,打造屬於自己的保護傘。
Art Design: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