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到「努塔」的咖哩,是在一場電音派對上。
在混濁的空氣中,隱約聞到一陣濃郁的咖哩香,然後是一陣令人聯想到陽光的餅香。循著香氣看過去,發現在派對角落,竟然有個小攤子正在賣現烙的蔬菜咖哩捲餅。
平常宵夜只有炸雞、7-11 或中式早餐可以選擇,這些食物多半重油重鹹或大量加工,雖然暫時解了饞,身體卻覺得負擔。因此當我手裡拿著熱呼呼的現做捲餅,大口咬進清爽濃厚的印度蔬菜咖哩時,內心充滿了幸福,覺得「努塔」就像這深夜的救世站,用健康安全又美味的食物,舒緩深夜未歸者的身心靈。
他帶著那份憂傷,幾本佛書和一件外套,走進了監獄。曾在宗教學系就讀的他,雖然熟悉各種形而上的概念,但那些想法始終停在抽象層次,並未對人生帶來實質改變。直到一次偶然聽見朋友分享經驗,才驚覺「知識只有在被實踐時才會產生意義」,於是,他開始研讀佛經、打坐冥想,從根本進行了一場生活革命。
鍾昆佑的料理概念來自「瑜伽飲食」,瑜伽飲食把食物分成「悅性食物」、「變性食物」與「惰性食物」三大類。
「悅性食物」容易消化、不在體內堆積毒素,吃了使人感到心情祥和愉悅,例如蔬菜、穀類等;「變性食物」會激發不穩定心緒,使人變得焦慮煩躁、沮喪易怒,例如咖啡、茶、汽水等就屬於這類;「惰性食物」顧名思義,食用後容易讓人昏沈嗜睡、懶散粗魯,流失豐沛生命力,產生難以控制的慾望,例如肉類、蔥蒜和阿魏(一種香料)及菸酒等等。
鍾昆佑簡單地總結:為身體帶來能量、帶走身體能量、不會增加能量但吃多了只會增加睡意的食物。
瑜珈的道理不只能用「做」的,原來也可以用「吃」的,當我們到家裡附近的市場挑選新鮮蔬果,到熟悉的食材行購買香料,在廚房裡為食物清洗、整理、削皮或許邊輕輕哼著歌,聞著小屋子裡逐漸溢滿的濃郁香氣......,每一個平凡的環節,都是一種生活的修煉,為日子帶來許多驚喜,就像鍾昆佑說的:「為自身烹調最重要的啟發就是不論拿得多還少,最後只能使用自己真正需要的。」聽了令人忍不住點頭啊!
「努塔」的意思是「黑洞裡的光」,對鍾坤佑來說代表了希望,也是改變現狀、往理想生活前進的力量。
我們的人生有許多起起伏伏,經歷過光明也體驗過黑暗,但最重要的,是就算身處黑暗,也相信前面有光。透過飲食,鍾坤佑為自己寫下人生新的篇章,連結了許多熱愛食物的人們,甚至也讓他認識了從常客變成女友兼事業夥伴的另一半。
當你心情低落,覺得自己動彈不得,看不到眼前透光的出口時,不要慌,不要盲目亂撞,也不需急著解決問題,不如就靜下心來,帶自己去逛一趟市場,回家慢燉一鍋香料咖哩,用最樸實無華的方式撫慰身心,因為人生很多時候,其實就只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