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三十,好像有點搞懂了人生。年輕點時,心裡懷抱著很多遠大的夢想,後來卻漸漸發現現實有太多的無奈,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心魔與極限。曾因此感到憤憤,但隨著時間過去,卻漸漸開始學會接受和欣賞即便日子辛苦,依然努力一天一天過下去的自己。
女子們有的北漂,有的獨居,有的暗自舔拭內心幽暗的傷口,有的暫時忘卻人生煩惱,花一下午放空在廚房製作醃菜…… 這些或大或小的生活經驗,或光鮮或灰淡的人生切片,造就了每個獨一無二的我們,記錄了女子切實生活的腳步痕跡。
本月,「大辣女力書展」推薦數本由女性創作者創作的圖像小說,每一本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我們外在與內在的世界,不僅本本做工精緻令人愛不釋手,更在閱讀過後,讓我們被深深理解與療癒。
《暫時先這樣》
For the Time Being
作者/陳沛珛
9 篇小品故事,9 個人生切片。《暫時先這樣》,沒有動盪起伏的劇情,只有平凡輕盈的日常側寫,故事背景大半設定在台北新北,許多畫面不僅看來似曾相識,就連主角的生活片段也令人感到親切。書裡面的女子們並沒有在追隨什麼遠大理想,也沒有什麼下一秒非做不可的事情,她們就像街上萬頭鑽動的其中一人,正蟻蟻獨行,將略帶荒謬的人生過下去,而這些荒謬卻是我們最習以為常的事情,例如,一個人蝸居北市集合式牢籠般的小居,天天辛苦通勤、窗外老是落雨,但即便日子的顏色再灰,回到家卻馬上被躺在床上的溫暖橘貓給療癒;又例如,愛情即將分崩離析,兩人卻因著自尊與斯文而遲遲無法大吵一架。種種憤怒、委屈與指責化為熱帶低氣壓棲據胸腔,一直無法一吐為快,但就算這樣也不能怎樣,只能一個人去看電影,遙想從前兩人還能一起觀影的時光;又例如,收到家人癌症末期的通知,生活一下子天翻地覆改變,但即便面對如此劇變,人也不會突然擁有解決問題的超能力,只能按部就班一切照舊,該做的做了,剩下的,只能「暫時先這樣」。
《暫時先這樣》裡面,有很多的貓,很多的女子,很多的城市縮影。每一個畫面都值得花上半分鐘仔細觀察精緻細節,每一個對話每一個表情,也都吸引人反覆咀嚼。這本書沒什麼大道理,但不知道為什麼,卻比任何事物都還要懂妳。
《我的日本夢》
Mon premier rêve en japonais
作者/卡蜜兒・華耶 Camille Royer
作者卡蜜兒是法日混血,小時候在法國長大,卻從媽媽的日本童話故事中,窺見了世界另一頭的奇異風景。這樣的文化衝擊在小小的卡蜜兒心中投下了無數震盪,從奇幻的世界一路連漣漪到現實生活中,她就像所有小孩子那樣疑神疑鬼,總覺得故事裡的怪物都是真的,夢裡出現的鬼魂或許現在就在房裡,而日本故事裡的人物似乎又特別詭異,《蒲島太郎》、《夫妻樹》、《鶴的報恩》、《戴缽公主》,故事裡的影子一一入侵了卡蜜兒的日常生活,並開始與卡蜜兒的家庭問題層疊交錯……不過,這或許就是想像力與故事的本質吧。人本來就是一種依賴「故事」維生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卡蜜兒這樣的年紀還是如今的歲數,我們所有的夢想、理想與信仰,其實都一直建立在某些我們願意相信的「故事」上。
《我的日本夢》不只是一本個人童年回憶錄,更是一本喚醒我們內在直覺與想像力的作品。書中虛實錯置,夢境與現實界線難分,而夢裡那種朦朧、失序又略帶詭異的氛圍更是被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在閱讀的同時彷彿也在做夢,闔上書醒來後,心中多了一份思念兒時的懷舊,以及從某人夢中歷劫歸來的恍惚。
《失能旅社》
Hostel of Lost Function
作者/ Gami
這是一本失去至親後,劫後餘生的療傷之作。
作者 Gami 的母親,幾年前因病過世,在他原本安穩的世界撕下一大片無可挽回的破口。「我突然理解了心痛不是抽象的形容詞,它具象化成了生理上的痛苦,劇烈的頭痛、想吐、站不穩、胸口被擰緊,就算已經累到不想再哭了,眼淚還是會流出來……」
母親逝後,Gami 和哥哥兩人從桃園老家,搬到了台北的頂樓加蓋租屋處,從此踏上了一場失根無家、漂泊無依的心靈旅程。他形容,那感覺就像「你彷彿永遠地外宿了」,失去了親愛的家人,人才突然驚覺自身的搖搖欲墜,才發現原本心中的依賴與倚重有多龐大。
但是,人終其一生都在學著如何靠著自己的力量穩穩站立,因為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什麼時候又要奪走什麼。透過多年反覆咀嚼,Gami 終於將心中那股失去至親的傷痛、對母親深切的愛,以及對「悲傷」與「眼淚」的各種理解,彙整幻化成我們手中這本《失能旅社》。翻開書,便被帶上了一場宛如電影又如小說,同時像詩又如音樂的療傷之旅,使我們想起了心中那些或陳舊或新生的傷痕,也使我們在這趟跳耀飛行中被理解與安撫。
《內褲外穿1:那些活出自己的女人》
Culottées 1 : Des femmes qui ne font que ce qu’elles veulent
作者/潘妮洛普.芭潔 Pénélope Bagieu
想像一下,在民風保守的 19 世紀初,一位長出大鬍子的女性,如何不懼異樣眼光,抬頭挺胸開創生活?或是一個非洲女王,如何在帝國主義的威脅下,帶領人民在國家夾縫中求生存?
身為女性,都深切知曉被社會結構、輿論與道德標準限制打壓,因此不得不壓抑自身想法與能力的感受。在《內褲外穿》中,作者以輕鬆幽默的敘事勾勒中世紀到現在的 15 位女性故事,包括「鬍子女」克蕾蒙汀.德磊(Clémentine Delait)、「女戰士與薩滿」洛瓚(Lozen)、婦產科醫師阿妮歐迪絲(Agnodice)、探險家迪莉亞.艾克力(Delia Akeley)與「恩東戈與馬塔姆巴王國的女王」恩津加(Nzinga)等等。她們無論出身何處,都排除萬難、超脫社會框架與道德束縛,一手掌握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女人從來不比男人差,性別不該成為一種偏見,這本書為人帶來放膽做夢的勇氣,使人體悟,女人等待的其實不是超人來救,而是自己成為生命中的超人。
《城市裡,有時候》
Sometimes in the City
61 Chi
「這世界大體有兩類人,其中一群渴望被記住,另一群則等待被遺忘。將人從其中一種漸變為另一種,城市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城市裡,有時候……你會回到一個人。城市裡,有時候……不知道哪裡才是真正的家。城市裡,有時候……你得妝上你的社交臉。
城市生活,是現代人的普遍經驗。即便每座城市的型態不同,身處城市帶給人的疏離感、無力感,卻是多數人都曾有的體會。繼《房間》、《台北小日子》後,擅長描繪城市的漫畫家61Chi,再度以台北作為筆下主角,用詩意的筆觸,捕捉這座城市最寫實的樣貌,精準呈現都市人日常的寂寞、無奈、荒謬、妥協。整本書不同於常見的漫畫敘事,作者特別使用如同電影長鏡頭的手法,來處理無對白的畫面。運用特殊的分鏡,在每回 3-9 格的有限框線內,以一篇漫畫搭配一句話的方式鋪排,營造時間分秒流瀉的感受,讓讀者在一頁圖像、一頁文字間,穿梭遊走 61 種「城市裡,有時候」的情境,是一場新穎的漫畫閱讀體驗。
如推薦人任明信所言:「只是尋常生活影色,持續流宕的空間場景,透過她的畫筆,如一首首動人的獨立民謠隨機播放;這些冷暖交錯的視線,單格撥放的瞬間,有漫遊時戴上耳機的抽離,與意外在廣播裡聽見時,巧遇的熟悉。」
Read More
>>> 台北租屋記:赤峰街不是一見鍾情型的男人,但我卻想搬到這裡
>>> 當「活著」成了最無力的事:現今的年輕人不怕死,更害怕孤獨地活著
>>> 深夜覓食的女子︳愛情,將都市的孤獨男女串在一起-台北「愛情串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