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根據維基百科定義,是瑜珈經經常使用的靜心方式,佛教道教則稱之為打坐。盤起雙腿,闔上雙眼,聆聽遠方聲音、感受空氣流動,讓大腦放鬆,把心帶出來。
一年前開始接觸冥想,身為初學者,起初我的步驟很制式化,就是挺起脊樑盤坐床上,放個大自然音樂閉目 15 分鐘。睜開眼睛,我驚訝視野一片清明,精神抖擻,喜孜孜地傳訊給長期冥想的友人說:「我覺得好有用,而且好簡單喔!」
朋友告訴我,一週後再來找他匯報感想,話不要說太早。
盤腿挺背,壓力反而變大
果不其然,三天後我就產生想要放棄的念頭。
就我的情況論,我在冥想中遇到最艱困的狀態就是「腿好麻」,盤腿久了,你會感受到大腿持續痠刺,然後你就會開始駝背,希望能藉由調整動作緩解痠麻感,但沒什麼用。
我開始分心,感覺自己上半身跟下半身似乎都不在一個平衡狀態,腦袋難以放空,想的都是大腿好痠、背無法挺直,各種阿雜。接著每天早上起床,一想到冥想我就覺得煩躁,心想要「撐過」那段腿痠背痛的時間,真是讓人痛苦。
過幾天和朋友聚會,和他聊到冥想的瓶頸,朋友一句話就點破我的盲點:「妳又不是在修行,妳是在放鬆耶,就用妳最舒服的方式去冥想就好啦!」
我恍然大悟,對啊,不就是求個身體放鬆而已,規規矩矩一大堆幹嘛?
不走尋常路的冥想,還是擁有放鬆效果
隔天我重啟冥想,但這次,我不打算照著書上正規途徑走。
躺在床上,我以一種瑜伽「大休息式」的姿勢躺平,雙手雙腳打開,想像自己是一棵樹,身體朝著床下扎根,從頭頂、肩頸、背部到髖骨,放下一切重量,讓他們扎實落在床上。
另外,我不會放音樂,任由雙耳撐開,聆聽窗外的車聲鳥叫,偶爾有家裡狗狗甩毛的聲音、走路的聲音、喝水的聲音。我發現這種「非正規」的冥想動作,同樣擁有放鬆靜心的效果,於是便一路堅持到現在,整整一年。
而每當冥想結束,那種清亮敞開的視野依舊存在,讓我更加確信:自己的方式是對的,起碼適合現階段的自己。
對我來說,我接觸冥想僅是想讓大腦放空,「放空」才是我的目的。
既然目的都曉得了,又何必去管站著坐著還是蹲著,你自然會知道哪種放空方式最能達到你的需求,也比較容易走得長遠。等到時間久了,若你想要挑戰盤腿靜坐,到時身體的抗拒程度也不會像最初這麼強烈。
普世追求身心靈平衡,我們透過各種管道想要打開覺知,網路與書籍能給予我們豐沛的知識可以擷取,告訴我們該怎樣做才正確、怎麼做才有效。但是很少人會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你只要先掌握「目的」就好,至於該使用何種方式去實踐,與其聽從別人,不如遵照自己的心意、盡可能先用舒服的方式入門。
Read More
>>> 女孩被父親強迫去男澡堂:東京政府將下調「混浴年齡上限」至 6 歲以下
>>> 從艷照門過氣到《浪姐2》翻紅:張柏芝,我眼中一個「勇者」的模樣
Cover Art Design: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