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你們經理出來!」
女人要求店員先把三明治內餡攤開讓她看,再決定要不要買。
「不戴口罩是我的自由。你知道我很有錢嗎?給你看黑卡啦,你一定沒看過。」
女人在 COVID-19 嚴重時不願意戴口罩,被店員提醒時不爽的回應。
「警察嗎?這個(黑)人叫我把我的狗拴上項圈,我覺得自己的安全被威脅。」
女人遛狗時對著自己的狗大叫,路人好心勸告要符合公園規定拴上項圈。
而以上都是 “Karen” 們的典型行為。
每個社會的每個世代都有各自經典的「菜市場名」。這些名字搭配上性格,就會形成刻板印象。比如 “Stacy” 就是漂亮的辣妹,“Zach” 就是常搞大女友肚子的有錢子弟。
其中,最著名的名字應該分別是總是為難服務業、「叫你們經理出來」的 “Karen”,和行走賀爾蒙的 alpha 男 “Chad”。
“Karen” = 機車 + 好難溝通
一想到 “Karen” 這個名字,大家腦海都會浮現出自認為有特權、高人一等的白人女性、頂著標誌性的短髮,總是雞蛋裡頭挑骨頭,還有點種族歧視。
千禧世代和 Z 世代的網友紛紛表示:
「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有同學或朋友的媽媽叫 Karen。我媽媽就叫 Karen。」
「在學校一叫 Karen 幾乎所有媽媽都會回頭。」
在 2023 年,Karen 們大概都是 50 歲左右的中年女子,因為這在 1950 年代至 60 年代是極受歡迎的名字。但 Susan、Linda、Nancy 也是同時極受歡迎的名字,為什麼偏偏是 Karen 成了負面形象代表呢?
影視文化帶頭討厭 Karen
這可能跟影視文化有關,而最早的發源已經無法考究。大家只知道知名喜劇演員的脫口秀裡說過:「每一隊都有個 Karen,而且她們都超機車。」
在 Tina Fey 編劇的知名校園劇《Mean Girls》(《辣妹過招》)中,曾講述幾名青少女在學校的「機車行徑」,裡面有這麼一段經典台詞:
「咦,如果你來自非洲,那你為什麼是白人?」
「天哪!Karen,你不能直接問人為什麼他們是什麼人種好不好!」
於是,隨著時間演變,“Karen” 成為機車的代名詞,越來越少人想給自己的小孩取名 Karen。
從 2023 年開始,Karen 將在下個世代絕跡了。2021 年全英國只有 4 個名叫 Karen 的新生兒,2022 年全國只有 1 個 Karen 。
她們給人的印象總是對一些小事緊抓不放,難怪這已成了不受歡迎的名字。
Chad = 人生勝利組 + 行走的荷爾蒙
你心目中認為夠 man 又成功的男人,是什麼樣子呢?這群人其實常被稱為 “Chad”。他們有著爆棚的自信、粒粒分明的六塊肌,以及全身散發著荷爾蒙。
“Chad” 最一開始是芝加哥地區使用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中上階級、住在舒適郊區的男性。在現代網路用語中,其實可以理解為 Alpha 男的意思,代表外表上很有男子氣概的男性,並且也是事業成功的富有人士。
除此之外,在美國社會的次文化 Incel (involuntary celibate,非自願禁慾)社群中,這群大多數厭惡女性的 「宅男」,將世界暴力地一分為二——— 所有「高不可攀」的漂亮女人被稱為 “Stacy”,她們只願意和樣樣優秀、外表健壯的 “Chad” 們上床。
於是,極具魅力的女人和男人都成了他們悲慘生活的元兇。
之前有起造成 11 人死亡的箱型車衝撞行人事件,主嫌自認為 Incel 一員,犯案前他寫下聲明:「Incel 的起義時刻到了,我們將推翻所有的 Chad 以及只願意跟他們上床的 Stacy。」
表達憤恨厭惡之情之外,側面反映出 “Chad” 背後的意義,在男性之間竟是競賽最終的結果。
義大利模特兒 Luca Marchesi 在 TikTok 上自稱為「下顎線的 CEO」。他貼出自己以往的雙下巴照,當時被女友和模特兒公司嫌棄臉太胖,開心地說自己在兩年內每天練習咀嚼肌,練出了「具有男性魅力的下顎線」,如今已成為 Chad。
華人社會裡雖然比較沒有以上的刻板印象,但仍有些家喻戶曉的名字,如同「志明」與「春嬌」總讓人聯想到鄰家的男孩與女孩。
而韓國社會前幾年的暢銷書籍《82 年生的金智英》中提到的「金智英」,也代表著女性從小到大面臨的重男輕女社會現象。
這些刻板印象,其實多少都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累積———男性的外表必定要很 man、事業必定要成功,才吸引得到女性的優秀人士,而女性除了外貌永遠是個議題之外,也很容易在情緒表現上成為被嘲笑的眾矢之的。其實,大家都在物化與分類彼此。
Cover via : IMDb
Art Design : C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