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Netflix 的紀錄片《聰明生活經濟學》教人如何消除負債,累積財富。藉由檢視自己的消費方式,最後讓健康的財務成就自由的生活。
電影中各 mentor 分別幫助不同狀況的人,也讓我們看到其實不論財富多寡,不會理財的話,生活與夢想也都會受到影響。
我們可以看看下列例子,哪個與自己相像呢?有沒有可以做出改變的地方呢?
1.
Lindsay,27 歲,
兼職兩份服務生工作,擁有藝術夢,苦於經濟狀況離不開現在的工作
Lindsay 畢業於服裝設計學院,現兼任兩份酒吧服務生工作。平時的她會在閒暇之餘做服裝道具、繪製插圖,等待一展長才的時機。
不過,即便她再怎麼努力,時間也都被工作排滿,但每個月月底永遠收支打平,毫無積蓄,也沒有離開工作的資本。並且,她也不太確定可以怎麼轉換職涯跑道到她熱愛的藝術領域去工作。
她很努力。除了服務生工作之外,週末有時也會接些寵物保姆的工作,賺些外快,但這卻與服務生工作衝突,因為週末是服務業最忙的時候。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或是現在正是處於這種狀況之中,想離開做出改變,但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安全網,有心而無力。
| 專家建議 |
(1) 降低房屋、交通與伙食三大主要消費因子,將存款最大化
- 找室友合租
- 選擇最便宜且夠安全的交通工具
- 一次準備一週的伙食
(2) 節流之外,開發潛力無窮的收入層面
- 「零工業」:可立即進帳的短期工作
- 「副業與創業」:成為自雇者
以 Lindsay 的例子,她大幅減少外食頻率,省去了外送費與小費。此外,她到公園去速寫狗狗,把速寫送給狗主人,並附上了自己的電話,讓之後有遛狗需求的人找上她。三個多月後她存到 $2,600 美金,便辭去了一份工作,空出的時間去藝術市集擺攤,並運用自己在餐廳遇到的客戶人脈,漸漸在市集闖出名聲、工作坊開班授課、接到壁畫個案、與小服裝公司合作。
2.
Ariana,30 出頭,
學貸、卡債、個人貸款讓她永遠都繳不完,但她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Ariana 從小的概念是「錢是拿來花的。」身為家裡第一個上大學的她,爸媽鼓勵她學貸即可,但那時的她不知道 11 萬美金的學貸會產生利息。畢業之後,她在紐約租了一棟根本負擔不起的公寓,每逢週末便是與朋友吃早午餐、逛街買衣,即便沒有存款,她也抱著「我這週很辛苦,買一下沒關係」的心態,全信用卡消費,卻一切就亂了套。
有了小孩之後,網路購物的流行讓她更常買東西給家人,為了讓自己開心,到最後演變為為買而買,並且逼不得已又以個人借貸去還卡債。她對於自己欠這麼多錢,有著深深的羞恥感,惡性循環之下,她更不敢檢視自己的錢都花到哪去了。
| 專家建議 |
(1) 將所有消費項目分為「需求+熱愛」與「想要+喜歡」兩大類
- 「需求」:像日用品、水電瓦斯一樣,沒有它過不了生活
- 「熱愛」:想要轉職、培養第二專長,是長期遠大而重要的目標
- 「想要」:流行的飾品、衣物,是更短暫的渴望,一瞬即逝
- 「喜歡」:新出的 3C 產品,但其實舊有的還很新可以使用
「需求+熱愛」此類因為是長期的滿足,所以必須要多點耐心,沒有辦法「立即享受」到,卻因此最容易被生活的每個當下忽略,轉而尋求較簡單、快速的「想要+喜歡」,可是花錢當下得到的快樂,卻總是持久不了半年。
Ariana 利用子帳戶,在薪水一發下來之後就分別歸入各戶頭,並戒掉使用信用卡的習慣,全用「金融卡」消費。這樣,一切她花出去的錢,都是直接從存款帳戶裡扣除,大大地減少了她衝動購物的習慣。一年過後,她的學貸已全部還完,卡債也減少一半。
3.
Teez,25 歲,
橄欖球球員,第一筆薪水 160 萬美金,幾年之間只剩 28 萬美金
Teez 是橄欖球隊的防守角衛。21 歲時,在大學表現優異的他被簽進了球隊,拿到了人生第一筆薪水,高達 160 萬美金。我們都拿過第一筆薪水的感覺,讓人感到非常興奮,也覺得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他也一樣,扣除 40% 的稅務之後,支付經紀人薪水、為家人買下兩棟房子,與太太去了好多地方度假…回過神來,帳戶裡只剩下 28 萬,他開始慌了。他發現再繼續這樣下去,兩年內就會花光所有積蓄,但此時腳骨折的他,在球隊之間遊走,幾乎沒有收入。
運動員的生涯十分短暫,通常 25 歲是巔峰,30 歲就要準備退休了,於是他也開始為自己與妻小的未來感到擔心,卻不知道怎麼做。
| 專家建議 |
(1) 投資市場大盤 ETF:
比如美國的標普 500 和台灣的元大 50,適合固定每月投入一定金額,讓自己不要總被工作追著跑。
Teez 一開始對於不熟悉的理財方式感到卻步,但後來固定投入之後讓他更開始了解金錢背後的意義 —— 為家人帶來更多安穩和想像空間。心態也像是影響著運氣,這之後他也重回球隊。這回,他面對新收入的態度不一樣了。
其實,財富不是只是數字,也不是只是「自由」,更是每個人生活方式的體現:日常是否能自在、能否給家人帶來餘裕、心裡是否滿足且有自信等等。當我們想要近一步將生活過得「有質感」,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無形間的消費習慣吧。
Cover Art Design: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