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孩提時期,我們都是在父母親耳提命面下成長和進步,直到有一天,你卻赫然發現,爸媽過去所說的、所做的可能不完全正確,那是五味雜陳的情緒,或許,這意味著我們都已經長大了。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關於上一輩的教育方式,有時可能只是大人的玩笑,卻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也可能伴隨著憤怒的情緒,過於激進而且不講理。或許,我們最終想要的,不是父母的道歉,而是期許自己,倘若有下一代,能盡量避免再把這些話輕易地脫口而出。
#1
「好好讀書,不要談戀愛」
回顧那段校園時光,總要畏畏縮縮地隱藏自己內心的情緒,不能在父母面前大方地談戀愛,卻在畢業後,終於有機會談一段戀情,才明白,人是會變的,愛情也會變的,你花了好長時間才領悟到這件事,但時間已經一分一秒的流逝,而青春可能只是一張白紙,抑或是成為了另一種遺憾。
#2
「你是從垃圾堆撿來的!」
你絞盡腦汁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沒有得到爸媽的寵愛,卻在無意間聽見父母親脫口而出一句:「你是從垃圾堆撿來的!」,你把玩笑話當真,不自覺地照照鏡子,發現自己可能真得不像爸媽。於是,你欣然接受如此不公平的對待,同時卻渴望獲得父母的關愛和注意,導致可能的行為偏差。
#3
「小時候胖,不是胖」
小時候,在爸媽的餵養下,不知不覺吃進過多的熱量和負擔,一句「小時候胖不是胖」,是長輩們聚會時經常出現的台詞,可能只是他們擔心你長得不夠高,落後其他同年齡的同學。有些健康傷害是一輩子的,均衡的健康飲食和規律的運動習慣必須從小養成,不是一味地低頭吃飯讀書。
#4
「你到底像誰?」
每當行為偏差時、每當成績考爛時、每當犯下錯誤時,很多家長不願負責,反而把所有的錯誤讓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一肩扛起。那是一連串自我否定的過程,於是,你找不到答案,甚至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倘若再加上徬徨的青春時期和複雜的人際關係,真的會讓人有一種喘不過氣的感受。
#5
「你看那個誰誰誰…」
回憶孩提時期,父母親經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可能是比你聰明的哥哥姊姊,也可能是班上成績比你高的同學,你不曉得自己為什麼這麼不會讀書,熬夜死背的結果依舊不夠理想。你活在「和別人比較」的成長過程,直到後來才明白,每一個人都是最獨一無二的個體,無需和別人比較。
#6
「你媽媽不要你了!」
那一天,你為了想買一個玩具,或是,第一天的上學日,哭了好久,眼睜睜看著母親離你而去,最後,還被一旁的親戚和老師補上一句:「你媽媽不要你了!」,你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或許,這能有效地喝止孩子的無理取鬧,但那樣的心碎卻是永久的,是在夜深人靜時不請自來的。
#7
「如果孩子犯錯,可以體罰他」
過去的求學時光,你可能早已忘記老師教了什麼,但始終忘不了,爸媽笑著跟老師說的那一句:「他如果犯錯,可以打他!」
後來,畢業後的我們不再喜歡讀書的原因,可能是被既有的教育制度弄壞了,也可能源於過去一段不美好的求學經驗,抑或是來自一段不堪回首的校園時光。
#8
「我花這麼多錢給你補習」
每當成績單發下來時,只要沒有達到父母的期待時,會冷冷地聽到:「怎麼考成這樣?」或許,孩子想要的不是補習班和考一百分,而是希望父母能花多一點時間在自己身上,聽聽他們的生活瑣事,陪伴他們成長的黃金時段。不是付錢就算盡到父母的責任,很多事情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9
「你怎麼那麼笨啊!」
學習無法立竿見影,成長無法揠苗助長。當父母急於看見孩子能有所進步時,總會脫口而出那一句:「你怎麼這麼笨啊!」
大人並沒有教會我們如何面對失敗,或許他們也沒有打算告訴我們可以失敗,只許成功。特別是出社會後,我們更需要學習如何走過低潮,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10
「姊姊就是要讓妹妹」
無謂的縱容,最終只會慣壞一個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另一個孩子。大人們喜歡用「哥哥姊姊要讓弟弟妹妹」作為口號,其出發點都是好的,要我們學習如何和兄弟姊妹和平相處,但最怕的是父母單憑弟弟妹妹的哭聲和告狀,於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哥哥姊姊,亦是一種傷害。
Art Design: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