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否有一種總是「很快就下結論」的人?例如約吃飯,一進餐廳他就說「這家裝潢好土」;散步時看到路人穿搭,馬上皺眉說「好醜喔」;一提起誰,馬上論斷「他好怪」或誇張說「他超好!」整個世界在他眼中,彷彿只有「好」和「壞」這兩個分類,和他聊天,他總是不斷拋出不請自來的批判評斷,好像在參加一場永無止盡的評鑑比賽。
近日一個哲學教授 Lorraine Besser 在 Fast Company 上分享,這種下意識的「速判」習慣,會讓我們在別人眼中,慢慢變成一個越來越無聊、甚至有些惱人的人。
「速判症候群」養成非黑即白的腦袋
讓人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
有一次我約朋友A去看展覽,一進門看到第一幅畫,A立刻說:「這什麼啊,好醜。」
另一次,朋友聚會時,某人說他下星期要去馬來西亞檳城玩,A馬上說:「檳城哪有什麼好玩?」
這不只是「負面思考」這麼簡單,因為A對某些事情,也會出現讓人一頭霧水的迷戀。例如他曾因為自己喜歡某個 podcast 主持人的聲音,聽了五分鐘後就開始誇張地說:「這人超聰明,他不管講什麼我都信!」
A的行為就是 Lorraine Besser 教授所謂的「速判」:用最快的方式,為人事物貼上標籤,然後關上心門,不再深入探索。
Besser 教授指出,這種習慣久而久之,會讓一個人越來越陷入「自我」,對世界漸漸喪失好奇心與洞察力。他沒興趣了解事情背後的原因和背景,因為對他來說,壞就是壞,好就是好,判斷基準就是「他自己」。這種思考方式,會讓一個人越活越窄,內在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也會讓身邊的人覺得不太舒服,難以產生真正深層的連結,甚至覺得和你說話好無聊。
你眼中的「壞天氣」,
其實藏著無數深邃的驚喜
Besser 舉了個例子:你一打開窗看到烏雲密布,可能馬上覺得「今天完蛋了」。但你卻忽略了,這樣的天氣可能讓空氣變得更清新,也可能讓街頭變得像電影一樣有氣氛。你錯過了風把雲朵吹成奇形怪狀的奇觀,也沒注意到某個在街邊仰望天空、眼睛閃閃發亮的小孩。
當我們用「好」vs「壞」去分類一切時,其實就是關上了世界包羅萬象的大門,把自己鎖死在充滿「預期」和「過往經驗」的小房間裡,遠離了一個更完整的大世界,也忘記了,判斷「好」和「壞」、「喜歡」或「不喜歡」,有時候根本不重要,過頭了,還會成為一種成長的阻礙。
練習從「好不好」轉成「有不有趣」,
人生會變得更寬廣
我們從小就被訓練要「快速判斷」,在答案卷上選對答案、站對立場、說出好壞。
但長大後你才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等著被你打分數的「考卷」,而是一部有機的「創作」,處處充滿轉折、模糊地帶和未解的細節。如果你願意放下速判的習慣,多花一點心思去觀察、感受、思考,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比你想像的複雜得多,也迷人得多。
Besser 教授說,練習讓腦袋從「速判」中解放,才能打開人生的視野。這不代表你要變得優柔寡斷,而是一種拓展心靈的積極練習。下一次,注意一下自己是不是又在用「好」或「壞」、「我喜歡」或「我不喜歡」來下結論,試著把判斷「好不好」的膝反射反應,轉成「這件事有什麼有趣的點?」
長時間下來,你會激活全新的思考方式,開始連結、探索、創造,而不只是看似聰明、實則盲目地快速把事情塞進兩個資料夾裡。漸漸的你也會發現,這種思考方式會讓你更放鬆自在,也會讓你這個人變得更有趣,人生也變得更寬廣。
Read More
>>> 老愛訴苦、卻從不聽從建議的 “Askhole”,也是一種能量吸血鬼
>>> 希望自己早知道的「矛盾成長定律」:你犯的錯越多,最後成功的機率越大
designed b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