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迎來一則令人鼻酸的消息,Pope Francis(教宗方濟各)辭世,享年 88 歲。
Pope Francis 是一個非常特別且「接地氣」的教宗,他年輕時曾當過夜店保鑣,曾是化學實驗室的技術員,還當過文學老師,打破一般人對「教宗」的想像。他懂生活,也懂人心,這樣的他,讓宗教從高牆內走進了尋常人家。
Pope Francis 一生作為影響深遠,除了推動教廷對貧窮和難民的關注、對同志議題表態、甚至到辭世以前,都還在為加薩走廊的犧牲者發聲。他就像人們的「爺爺」,不斷為大家的平安祈禱,用心守護人類共通的良善。
讓我們一起回顧 Pope Francis 留給世界的幾個經典詩意時刻,那些時刻雖然短暫即逝,卻深深地安慰了這個破碎的世界。
在新冠疫情的黑暗中,
獨自在無人廣場上為世界祈禱
2020 年,世界籠罩在新冠疫情瀰漫的恐懼之中,義大利確診人數節節攀升,醫療系統人滿為患,每個角落都透著躁動不安。在一個天色陰沈的雨天,Pope Francis 來到聖彼得廣場(St.Peter's Square),雨水沈默落下,廣場上空無一人,只有一盞盞微弱的燭光,Pope Francis 獨自站在十字架前,雙手交握,為全世界祈禱。
他說了一段讓人難忘的話:「厚重的黑暗籠罩著我們的街道和城市,奪走了我們的生活。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這場風暴暴露了我們的脆弱,讓我們看清,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確定性』,其實只是虛幻的安全感。」
Pope Francis 提醒了人們,沒有人真正能「獨善其身」,我們都是同個世界的一份子,必須攜手相助才能度過難關。當世界陷入恐慌時,他用行動告訴我們,無論多絕望,都可以透過祈禱找回內在的平靜。
等待了千年的一句 "Finally!"
天主教與東正教的歷史性擁抱
2016 年 2 月 12 日,在古巴哈瓦那的機場,一場突破千年恩怨的會面,讓無數人動容。
這一天,Pope Francis 和俄羅斯東正教領袖 Kirill 宗主教,迎來千年以來的第一次正式會面。相遇的那一刻,Francis 擁抱 Kirill,眼裡藏不住激動地說:「Finally!(終於!)我們是兄弟。」
這一刻看似簡單,背後卻得跨越千山萬水才能抵達。基督教世界自東西教會分裂以來,兩個教派各自為政,視對方為異己,衝突不斷,歧見難消,時間長達千年以上。
然而在那個午後的 VIP 小房間裡,兩位老人彼此擁抱,那一刻,是歷史與歷史的接合,是為和平、寬容和互相理解跨出的勇敢一步。
他們談中東基督徒的苦難,談全球教會的合一,談不分你我的慈悲。那個擁抱,提醒了世界:真正的信仰,沒有敵人,只有人類共同的苦難。
Photo: The Straits Times
打開每 25 年才開一次的「聖門」
讓每一個人都能貼近信仰的力量
2015年12月8日,Pope Francis 親手推開了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這扇門,每 25 年才會在「禧年」(Jubilee)開啟,象徵著罪惡與苦難的重生與洗滌。
不過,這次的禧年,Pope Francis 卻改寫了規則。他不想讓「走聖門」這件事只屬於到羅馬的朝聖者,他下令,全世界每一座天主教堂,都可以設立屬於自己的「聖門」,讓世界各地的信徒都能親自走過,感受信仰的療癒力量。
他說:「救贖屬於每一個人,沒有例外。我們無人能自稱『我已經是聖人』,無人可以自認為無需慈悲。」
這一場簡單的儀式,讓「慈悲」不再是教堂內的專屬詞彙,而是日常裡的溫柔提醒,不管信仰與否,世界需要的不是批判,而是寬容。
Photo: BBC
"Who am I to judge?"
對同性戀議題表態,鬆動道德審判高牆
2013 年夏天,Pope Francis 結束巴西行程,坐上飛機回羅馬的途中,和記者聊起了同志議題。Pope Francis 仍認為同性的性行為是「有罪的」,但是同性戀的性傾向卻不是。
接著他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如果一個人是同志,在尋找上帝並且心懷善意——我是誰,憑什麼去論斷他人?」("If a person is gay and seeks God and has good will, who am I to judge?")
短短一句話,讓全世界為之一頓。
2024 年,Francis 又對義大利天主教雜誌 Credere 表示:「如果我把祝福給予一個剝削他人的商人,或許沒有人會為此感到震驚,但這卻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罪惡。但假如我把祝福給予一個同性戀者,卻可能會招致激憤與反感。」
Pope Francis 對同志議題的表態 ,雖沒有就此改寫教會的教義,也沒有改變許多教徒的態度,卻鬆動了一道曾經嚴密的高牆。一句 "Who am I to judge?",聽起來那麼輕描淡寫,卻把過去那種道德審判、不容反駁的態度,換成了平等對話的可能。
Photo: MambaOnline
將建築大師 Antoni Gaudí 推上「封聖」之路
藝術也是一種實踐信仰的方式
2024 年,Pope Francis 正式簽署文件,宣布西班牙建築大師 Antoni Gaudí 成為「可敬者」(Venerable),這是天主教「封聖」程序中,很重要的一個步驟。
高第被人譽為「上帝的建築師」,一生信仰虔誠,代表作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巴塞隆納最動人的信仰地標。高第把大部分的生命都奉獻給了聖家堂,但他卻在 73 歲時被電車撞死,離世時聖家堂的完成度還不到 1/4,但這棟建築卻無庸置疑承載了他的理想與精神,呈現的不僅是一磚一瓦的堆砌,更是一種「活出信仰」的方式。
按照教會規定,封為 Venerable 以後,接下來需要一個經過驗證的「奇蹟」,才能完成高第的封聖程序。高第的封聖之路,讓人見到「藝術」也是實踐信仰的一種方式。
Photo: Modlar
Read More
>>> 79 歲老爺爺帶巨龜上街散步,成為東京月島奇景:21 年前初相遇的過程,宛如漫畫奇遇
>>> 除了加速老化,還要跟嬰兒一樣重學走路:NASA 太空人滯留太空 9 個月返回地球,外貌變化引發話題
Cover Art Design: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