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在某個團體裡,大活動的時候你會被邀請,大家表面上都很熱絡,但你發現,總有幾個核心成員會私約開小視窗,但從來不會找你。大家平常聊天時氣氛融洽,但只要聊起彼此的心事和秘密,你卻發現自己竟然什麼都不知道。這樣的關係,不禁讓人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把你當朋友?其實,這種尷尬狀態就是所謂的 "fringe friend"。
和所有人都熟識,關鍵時刻卻總被遺漏
或許你也是團體裡的 "Fringe friend"
"Fringe" 這個詞本身有「邊緣、流蘇」的意思,而 "fringe friend" 指的就是處在朋友圈邊緣的人。你和大家都熟識,甚至關係也不錯,但關鍵時刻似乎總是被遺忘。比如,某天在 IG 上突然刷到朋友聚會的限動,畫面裡每個人你幾乎都認識,但你完全沒聽說有這個活動。或者某個朋友的婚禮,你以為自己會是受邀名單上的重要來賓,結果看到座位安排後才發現自己只是無關緊要的「賓客之一」,似乎只是被找去補貼紅包撐場面的。又或是團體裡有人發生重大變故,其他人早已知情,你卻是最後一個才聽說的人。
這些時刻,心底不禁升起一個想法:我對這群人來說,真的重要嗎?
成為 "Fringe friend" 雖然讓人失落
但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發現自己是 "fringe friend",難免有些失落,甚至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但其實這種角色也有它的好處。根據 The Guardian 一篇文章〈You used to be close – but are you a ‘fringe friend’ now?〉,心理學家 Dr. Irene Levine 說,當一個 "fringe friend" 反而能減少人際關係帶來的壓力,因為你不用時刻擔心要維繫某種「理所當然」的親密度,也沒有義務參與每一場聚會,沒有人會期待你 24 小時隨傳隨到,這表示你可以更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社交節奏。
此外,這種關係的彈性,減輕了大量的社交壓力,你可以有更多空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多方發展自己的興趣。
與其把 "Fringe friend" 視為一種被排除的狀態,
不如把它看作更自由的一種選擇
不過,"fringe friend" 的狀態不一定是永久的,如果你希望和某些人更親近,可以試著主動聯繫、找機會增加相處時間。但如果對方回應冷淡,也不用勉強,因為友情本來就不是單向努力的結果。心理學家 Dr. Miriam Kirmayer 提到,人際關係本來就有很多層次,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要無話不談,也不是每段關係都需要變得更深。與其糾結自己是不是 「核心成員」,不如珍惜這種自在、沒有壓力的友情模式,然後自己再去別處找到與自己更志同道合的人。
所以,與其把 "fringe friend" 當作一種「被排除」的狀態,不如把它視為一種自由的選擇。沒有人能滿足我們所有的情感需求,友情的意義也不只是參與每一場聚會,而是找到適合所有人的社交方式。
Read More
>>> 朋友在社群的這種 “Sadbait” 行為,讓人覺得好不真誠
>>> 當個「流動型朋友」其實很舒服:只想偶爾和朋友見面,把生活重心回歸自己
Art Design : C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