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TikTok 上一款名為 "Chubby filter" 的 AI 濾鏡掀起了巨大爭議。只要套用這款濾鏡,它就會讓你的臉變圓、身形變胖,背景再搭配 Doechii 的歌〈Anxiety〉,乍看下有趣無害,卻造成了大量的負面影響。許多人套濾鏡拍短片,展示自己「變胖」後的模樣,然後露出嫌棄、驚訝、甚至嘲笑的表情。這股歪風讓現實中許多身材比較豐滿的人感到被污名化,就好像「胖」是一種可以被別人拿來娛樂的錯誤。
爭議越演越烈,TikTok 最終不得不撤下這款濾鏡,並開始審查相關影片。但這起事件不僅是單單一款濾鏡的問題,而是揭露了一個更深層的現象——我們習以為常的濾鏡,其實可能正悄悄對我們的自我價值感造成負面影響。
Tik Tok 的「變胖濾鏡」引發軒然大波
社群突然成了一個大型霸凌場
這場 "Chubby filter" 風波,並不只是「我變胖了看起來好好笑」這麼簡單,最重要的是,這些影片都隱含了「胖=醜」、「胖=不該存在」的價值觀,網路世界突然成了一個大型霸凌場,而這正是許多人感到受傷的原因。
Photo: BBC
TikToker @sadiebass16 就發了一支影片反擊:「想像一下,你只是好好活在這個世界上,然後有一天打開 TikTok,卻看到成千上萬的人用 AI 濾鏡來模擬你的身形,然後表現出一副嫌棄的樣子,評論區還一片『天啊,好可怕』、『無法想像』,但很多人其實真的能夠想像,因為那就是他們的現實。」
Video: X
健康與身心平衡應用程式 Luna 也在社群媒體上批評這款濾鏡,認為它助長了 "body shaming"(身體羞辱),並強化了不健康的審美標準。當 TikTok 被問及這次爭議時,他們避重就輕說:「這款濾鏡並非由 TikTok 自己開發,而是來自 CapCut。」但無論它來自哪裡,這次事件都證明了一個事實:我們對美的標準,已經被社群媒體的濾鏡塑造得極端又單一。
Photo: Indy100
不像濾鏡就覺得自己不夠「美」?
「Snapchat 畸形症」比想像中的還要常見
這個事件,其實顯示了「濾鏡」真的會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的審美觀,又或是加強某些既有的刻板印象。無論是 TikTok、Instagram 還是 Snapchat,到處都有讓人「變美」的濾鏡,效果通常是柔化皮膚、放大眼睛、縮小臉型、鼻樑更高、下巴更尖、雙頰更消瘦、臉骨更「精緻」。
Photo: Everyday Health
這樣的濾鏡其實也在默默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皮膚不幼嫩、眼睛太小、臉盤太大、鼻子太塌、下巴太圓、臉頰太肉、臉型不夠鵝蛋,那你就是「不夠美」。
很多名人也慣用濾鏡或修圖軟體,把自己改造成常人難以企及的模樣,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不一定真的長那樣,只不過無所不在的濾鏡,以及名人不夠誠實的形象塑造,卻漸漸讓特定長相成為一種審美標準,甚至有些人為了追求那樣的「美」,不惜花大錢、冒著極大的風險去動整型手術。
Photo: Women's Health
根據 2019 年的一項研究,長期使用社群媒體濾鏡的人,更容易接受整形手術,甚至會帶著濾鏡美化後的照片去整形診所要求醫生「照這樣做」。這種現象被稱為 Snapchat 畸形症(Snapchat Dysmorphia),意思是人們因為社群媒體的過度美化,開始對自己的真實模樣感到焦慮和不滿。
追求「美」當然沒錯,但如果誠實分析,我們追求的究竟是「美」,還是外界虛無縹緲的「認同」?
當「假象」變成標準,
我們還能接受真實的自己嗎?
就算不因濾鏡而整形,仍有許多人出現只要不套濾鏡,就不敢發照片的情形。因為習慣了社群「美照」和濾鏡審美的我們,在看到現實生活鏡子裡的自己時,就會感到巨大的落差感,覺得自己比實際上還要「醜」,連帶導致嚴重的自我認同危機。而某些濾鏡隱含的特定審美觀,例如縮小鼻翼、美白膚色等,也進一步加強單一美貌標準,使那些不符此標準的人更加自卑。
尤其很多成長在社群與濾鏡文化裡的 Gen Z 世代,容貌焦慮問題也是非常嚴重,曾有一份研究顯示,每天花超過兩小時瀏覽社群媒體的人,對自己身材的不滿感更強烈。而根據〈How Social Media Shaped Gen Z In The Recent Years〉一文,網路上的惡評和攻擊,可能導致受害者產生焦慮、憂鬱,甚至自我傷害的念頭。
TikTok 雖然撤下了「變胖濾鏡」,但根本問題並沒有消失,因為真正的問題並非濾鏡本身,而是我們對「美」的標準,已經過度依賴數位技術,甚至越來越遠離現實。
如果忍不住被濾鏡審美影響,
不防試試幾種方式緩解
社群媒體助長不切實際的美貌標準,已經不是新聞,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有那麼多人明知如此,卻還是忍不住被影響。
如果你也處在容貌焦慮中,就要不斷提醒自己,網路上很多東西都是虛假的,如果這樣還不夠,或許進行一場數位排毒,遠離社群網路一陣子,隔絕負面影響的源頭,會是一個好的選擇。此外,如果你發現身邊所有人都陷在嚴重的濾鏡審美裡面,並不斷用那樣的價值觀去批判自己與其他人,那你或許也可以自問,這樣的朋友圈,真的適合自己嗎?
另一個面對濾鏡焦慮的方法,是讓自己平常多接觸不一樣的藝術與生活領域,拓展自己的審美經驗與審美界線,久而久之,你就會漸漸體悟,「美」其實非常多元豐富。
然而,社群媒體雖充滿亂象,但也有好的面向,例如,很多人在網路找到了志同道合、互相支持的社群,有些住在偏遠地區的人,透過網路上的心理健康服務找到幫助,也有人單純在網路平台上,找到了抒發自我的舞台。
因此,關鍵在於如何用健康的心態使用社群媒體,很多事情娛樂無妨,但發現自己過分當真就危險了。很多事必須斟酌自身當下的身心狀態,再去決定要不要接觸、接觸到什麼程度。這也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方式。
Read More
>>> 這個印度小鎮四分之一的村民都是 YouTuber,女性找到掙脫傳統角色束縛的可能
>>> 除了加速老化,還要跟嬰兒一樣重學走路:NASA 太空人滯留太空 9 個月返回地球,外貌變化引發話題
Cover Art Design: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