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第一杯咖啡都還沒喝,就已經接收到爺爺奶奶們超過一個月的訊息量,彷彿被植了「分享晶片」在腦海裡,不在網路上發點什麼就不對勁。
雖然「過度分享」是現代人常態,但卻不見得是好事。
當「分享」成為習慣
隱私就成了一件需要用力維護的事
在資訊時代以前,「隱私」在訊息交流裡是很自然的事,我們寫信、打電話、傳真或是面對面交談,這些都需要付出一點工夫才能辦得到,自然會促使你提前思考內容、斟酌用字、小心說話,什麼該說、什麼不需要說,甚至乾脆就不必說了。
如今,當「分享」成為習慣,隱私而成了需要用力維護的事。
我們開始不經意間地將生活點滴洩露到網路上,有些確實無害,但也不乏極為私密的內容,深夜突如其來的情緒性發文、在酒局喝多了不小心發表了失控照片、想在小帳分享私密照卻不小心手滑發錯平台,這些慘案時常發生,卻沒有任何減緩的趨勢。
從天而降的「愛心」是有毒的
不只害到自己也常波及他人
有時,影響的範圍不只是自己,還會波及他人。
太多人因為一則動態、一條貼文導致關係破裂,你打卡炫耀與姊妹一起住的豪華飯店,但她可能是背著公司偷偷請假才有這趟旅行;你分享了朋友勇敢離婚的故事,但他可能並不想公告周知。
我們自以為的日常分享,都可能是別人不想曝光的小秘密,雖然無心卻也鑄下大錯,這一切都是「過度的分享欲」惹禍。而通常聳動的故事都會有流量,從天而降的愛心就像毒藥,久了就會上癮,你的發文將不再只是單純分享,而是逐漸成了披著「分享」外衣的流量密碼。
上次讓你感動的時刻
第一個舉動是不是拿起手機發文?
而捫心自問,上次讓你感動的風景、興奮的旅行是什麼時候?當這些事發生時,你的第一個想法是不是拿出手機發文、拍動態?當時你是真的享受當下,還是已經開始思考什麼角度才拍得好看、搭配什麼文案比較有趣?
這樣不斷為觀眾精心策劃的生活,將我們推向危險的循環,人們不再看重經歷本身的價值,而是在乎它能否被分享。
如何解決過剩的分享欲?
寫日記吧!
至於如何解決,其實答案比你想得還簡單,開始「寫日記」吧。
就像在無人宇宙中吶喊
真正的寧靜與獨處,非常珍貴
Read More
>>>這位 100 歲的奶奶,寫了 90 年共 3 萬篇日記:在沒有電腦的年代,她用紙筆見證人類歷史
Art Design: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