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都對「工作」充滿想像,以為找到一份熱愛的職業,埋頭努力,就會一路向上。但後來卻在現實裡發現,職涯的發展根本不是這麼的「線性」,而很多以前憧憬的事情後來得到了,也才發現根本沒有想像中的夢幻。
許多 30 幾歲的職場過來人在 Huffpost 上分享,希望自己 20 幾歲時就能夠明白的一些職涯道理,如今我也 30 幾歲,對很多事情仍然迷惘,這些建議在我看來還是非常受用,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夢幻工作」
Girls' Night In 創辦人 Alisha Ramos 說,她當年以為「夢幻工作」就是一路升遷,或創業當老闆,結果後來真的創業了,卻發現這根本不是所謂的夢幻工作!
她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對她來說,工作的滿足感來自於持續成長、與人連結、擁有時間思考與創作、並為自己的成果感到驕傲,而不是某個頭銜或薪資數字。而且,生活裡還要有工作以外讓自己熱愛的事情,這樣才能真正平衡。工作可以是快樂的,但它不該是人生的全部。
越早搞懂「行業潛規則」,你會走得越順
職涯顧問 Gorick Ng 建議:「搞清楚你的產業裡,誰的認可最重要,以及他們會被什麼打動。」每個行業都有一套隱藏的遊戲規則,早點掌握,你就能少走冤枉路,把時間花在真正能讓你更快成長的地方。
尊重每個人,因為你不知道誰會成為你的貴人
New England Brewing Co. 行銷主任 Jamal Robinson 表示,建立真誠且有價值的關係,是職場成功的關鍵。很多機會,最後都來自於人際連結。
他說:「做事要有誠信,該做到的就去做,該承諾的就別失信。如果做不到,就坦誠說明,不要亂答應。人們更喜歡被低估後驚喜,而不是被高估後失望。」
別讓社會逼你成為「無缺陷」的人
人權律師 Haben Girma 說,社會會給你壓力,希望你看起來「完美」,但你不必迎合這種期待。成功的定義應該由你自己決定,而不是社會幫你定義。
你可以無限次重塑自己
職業車手 Ayesha McGowan 說,她年輕時花了太多時間擔心別人怎麼看待她的夢想,現在回頭看,這些擔憂毫無意義。
「你可以無限次地重新塑造自己。專注當下,下一步自然會出現。」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年輕時,也適用於人生的每個階段。
能旅行就去,不要讓舒適圈限制你
微生物學家 Demetrious Parker 說:「市場一直在變化,機會也不斷出現,不要因為安逸就錯過賺錢和探索世界的機會。」
有些夢想,長大後會發現不適合自己
Spotify 軟體工程師兼百老匯演員 Carla Stickler 說:「你當初讀的科系,未必要成為你一輩子的工作。」很多人害怕放棄曾經堅持的目標,但其實,人生很長,適時調整方向,是一件好事。
早點開始心理諮商,能幫你避開很多職場陷阱
UX 專家與 HmntyCntrd 創辦人 Vivianne Castillo 說,如果你習慣「忍耐」和「證明自己」,很可能會在職場上被利用。如果能早點做心理諮商,認識自己的價值,你就不會把自己困在那些消耗你的工作環境裡。
別把職業當作一場「征服」,而是一場「探索」
作家 Caroline Cala Donofrio 說,職涯不是一條筆直的路,而是充滿變數的旅程。
與其把它當成「一定要達成的目標」,不如當作一場長期的探索和學習,這樣你的路會走得更有彈性,也更有趣。
你對「成功」的定義,會隨時間改變
Barry’s 品牌資深副總監 Vicky Land 認為,20 多歲時,你可能覺得成功是賺大錢、升職、當老闆,但到了 30 多歲,或許你會發現,擁有自由、健康、穩定的人際關係,才是更重要的成功。
跳脫瑣碎細節,培養你的直覺
Splendid Spoon 共同執行長 Elise Densborn 建議,「用對待追求知識的嚴謹態度,來培養你的直覺。學校沒教的一件事是,無論是開發產品、塑造事業、領導團隊——這些其實都是一種藝術。」
關鍵在於建立一套有紀律的創意流程——讓自己跳脫瑣碎細節,充分調動全身的感官來篩選各種訊號,進而做出艱難的判斷。…… 你必須既向內探索,又跳脫日常工作,以鍛鍊這項能力,串聯那些關鍵點——這些關鍵點可能帶來靈感爆發、勇氣轉向,或是單純讓你對某個決策更加清晰。」
尊重不等於名聲,而尊重更重要
Donofrio 說:「我希望有人早點告訴我,尊重與名聲並不相同——而尊重更為重要。」
那些對你而言真正合適的選擇,可能不是家人期待的,不一定能讓你的履歷更耀眼,也未必能在派對上讓你的工作聽起來很酷。但真正要面對這一切的,是你自己,每一天都必須活在其中,而你的感受很重要。
當然,適合的工作並不代表它會一直有趣或輕鬆——即便是所謂的「做你熱愛的事」,依然會讓人感到勞累。但它應該與你的價值觀、個性和目標一致。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勉強迎合某個不自然、不舒服的角色,那或許是時候尋找新的機會了。你——是的,就是你,不論你現在有多菜、多困惑——都比任何人更清楚自己的方向。
回頭看,當年那些「職場金句」,現在終於懂了。這些道理,也許 20 歲時不願相信,但 30 歲時,只能點頭認同。
現在的你,是否也有一些想對 20 歲的自己說的話呢?
Read More
>>> 美國 CEO 的「隨心星期五」員工減壓實驗,正反結果值得所有人參考
>>> 這 6 個「水貨主管」特徵,如果你的上司符合一半,建議明哲保身
Cover Art Design: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