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做一個有趣的靈魂」這句話席捲各大社群,進入我們的集體潛意識,再加上社群媒體推波助瀾,我們都被催促鼓勵著成為一個「有趣」的人,閱歷多、朋友多,無論什麼話題都可以說上一兩句,社群帳號充斥美食旅遊文藝小確幸,好像你不有趣,就不配得到幸福的生活,真愛的伴侶,完美的自己。
但是,曾幾何時,那些「有趣的靈魂」,一個個看起來越來越相似,而我們也都在努力成為有趣之人的過程中,無數次暗自覺得筋疲力盡?
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首先你最好要有時間金錢和體力
要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其實是需要時間金錢和體力餘裕的。
如果你肩上扛著養家活口的重擔,你有時間去咖啡館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嗎?如果你是朝九晚五三十幾歲還在月光的上班族,你真的能毫無罪惡感的每年出國兩次以上?當你每天已經為了生計煩憂,為麻煩的工作一個頭兩個大,你還有閒情逸致去享受一本小說或品味一部電影?
為了成為「有趣的人」,或許,我們真的會硬著頭皮做下去。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趣」也是一種社會建構。如果要讓別人看得出你「有趣」,首先要先學會輸出「看起來有趣」的照片影片(光是這點就好累),此外,所有人一定要對「什麼是有趣」達成一個共識,而大眾都有的共識,源頭通常不過是四面八方鋪蓋而來的行銷洗腦工程,有趣的人都應該去小眾國家旅遊,有趣的人都應該學點插花茶道,有趣的人自拍都要有點傾斜模糊不看鏡頭。
大家都一樣,也就沒什麼不一樣了。
反倒是,生活中那些真正「有趣」的人,通常會被視為「怪人」或某領域的偏執狂,其他有趣的人才不屑和怪人打交道。
Dull Movement 潮流在歐美興起,
從口號式的「有趣文化」競賽中解脫
原來做一個「有趣的靈魂」,有些時候,不過是一件疲累又沒有創意的事。
不難想像,最近歐美社群上,紅起一個叫做「無趣運動」(Dull Movement)的「反潮流」。
Dull Movement 的源頭,和一個叫做「無趣男人俱樂部」(Dull Men's Club)有關,在這個網站上,無名無姓無人在乎的男人們,分享自己生活中,一些看似平淡的小事,例如在哪家五金行發現超好用的鐵鎚,長得像異形的烤雞,外皮莫名凸出一塊的橘子,哪些郵筒形狀更實用的評比等等。
Photo: Dull Men's Club
後來,「無趣女人俱樂部」(Dull Women's Club)也出現了,普通的凡人女性們,也開始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那些瑣碎家常的觀察,例如拍照分享自己剛剛摺出的超完美棉被、在某本舊書其中一頁發現的一行手寫字,剛做好的一個派,為自己毛衣上的一根脫線舉行「挑掉 or 留著」的投票等。
Photo: Dull Women's Club
看起來好無聊啊。但是怎麼又覺得有點好笑又好玩?
Dull Movement 的真義,就是要大家返璞歸真,不要為了口號式的「有趣」,反而落入生活風格競賽與無限的 FOMO(Fear Of Missing Out)焦慮,而是在自己當下擁有的生活中,找到滿足,幸福與幽默感。
懶得做一個有趣的靈魂,
不如爽當一個無聊卻自在的人
在台灣,臉書上也有「老百姓日常三餐交流會」、「拾荒」之類的社團,前者是老百姓們分享自己不怎麼華麗也沒有任何修圖技巧的餐食照,搭配一些超真實的生活心聲,後者是網友在路上看到即將被丟棄的資源回收物,提醒彼此哪裡可以撿到不錯的廢棄寶藏。想來,這些也算是台灣版的 Dull movement 吧。
Photo: 老百姓日常三餐交流會, 拾荒
不過,Dull Movement 其實一點都不 dull,我們或許過得無聊,但是我們並不蠢,有些「無聊」其實是一種看透,看透「誰更有趣」的無謂競爭,看透當一個有趣之人要付出的代價,看透生活本質本來就不是網美或濾鏡版本的光鮮亮麗。於是,與其擔心自己「不夠有趣」,不如就此理直氣壯爽當一個生活看似無聊,內心卻很輕鬆自在的人。
不是再也不追求生活的刺激,而是,拒絕為了當代社會建構的「有趣形象」(實則是要你花錢買有趣),而去累死自己。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真,鬆弛感吧。
Read More
>>>「35歲是最爛的年紀」:既然 Tom Hanks 都這麼說,那我就放心了
>>> 不婚不生,不戀愛不做愛:南韓女性的「4B運動」,如今延燒到美國社群
designed b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