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在台灣社群上關注到很明顯的趨勢:有越來越多女性,對愛情、婚姻和社會結構感到極度失望,傾向不戀愛不結婚不生育,寧願單身,也不要深陷有毒的關係。
這種「去男性中心化」的態度,在南韓有一個類型:4B 運動。4B 運動其實已經存在好多年了,但是近日隨著 Trump 當選美國總統,4B 運動在美國本土的 Google 搜尋量突然激升,在社群上引發了大量的轉發與討論,顯現無論在東亞還是美國的女性,都面對著相似的焦慮與問題。
不婚不生,不戀愛不做愛的 4B 運動
反應了南韓女性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怒
「4B」這個名字來自 4 個韓文字彙中「비」,以「拒絕」為開頭的字,根據維基百科,4B 包括:
- 不戀愛(비연애/非戀愛 biyeonae):拒絕與男性或跨性別女性建立浪漫關係。
- 不性行為(비섹스/非섹스 bisekseu):拒絕與男性或跨女發生性關係,強調對身體的自主權和安全感。
- 不結婚(비혼/非婚 bihon):拒絕步入傳統婚姻,認為婚姻強化了父權制和性別刻板印象。
- 不生孩子(비출산/非出產 bichulsan):選擇不生育子女,不回應社會對女性生育義務的期待。
4B 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利西翠妲運動」(Lysistrata Movement),利西翠妲是一齣古希臘喜劇,講述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女人決定拒絕和男人做愛,直到男人停止戰爭。
4B 運動早在 2010 年代就開始萌芽,當時南韓女權行動在網路上逐漸崛起,主要支持者大多是年輕女性,她們透過網路匿名社群,彼此分享對婚姻、戀愛的困惑與反思,並慢慢形成了一個對抗父權社會的團體聲音。雖然乍看像是個「邊緣運動」,但它背後的意義卻越來越引人注目,甚至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江南隨機殺人案、網路偷拍與深偽色情片⋯⋯
「厭女」攻擊層出不窮,女性焦慮不安
4B 運動之所以在南韓掀起風潮,與當地嚴重的性別結構問題息息相關。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南韓的性別薪資差距是所有會員國中最大的,女性的平均收入比男性少了近三分之一。女性不僅在職場上遭遇不平等待遇,婚姻中還被期待承擔更多家務與育兒責任,讓許多女性對婚姻充滿疑慮。
更可怕的是,南韓社會近年來,接連發生多起因厭女而引發的攻擊性犯罪。例如 2016 年的江南站隨機殺人案,一個女子僅僅因為是「女性」而成為目標,兇手聲稱是因為「女人總是無視他」而行凶,這起案件引發全國熱議。
2022 年,首爾地鐵車站又發生一起震驚社會的命案。一名男性跟蹤騷擾前同事多時,最終在公共廁所內將她殺害,顯示女性面對的不僅是個人層面的威脅,更是法律與社會對女性的保護不足。
2023 年的釜山,一名短髮的便利商店女店員遭到陌生男子毆打,原因僅僅是兇手認為她留短髮,一定是個應該被教訓的「女權主義者」。這起事件最終被法庭認定為首次以厭女為動機的仇恨犯罪,凸顯出女性公開認同女權思想可能面臨的暴力風險。
此外,近年隨著網路與 AI 技術進步,偷拍文化、AI 深偽色情片,也成為許多女性的惡夢,所造成的傷害不只是生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這些駭人的案件,不僅暴露了南韓社會根深蒂固的厭女文化,也成為了 4B 運動的強烈催化劑。置身在不安全的父權社會裡,戀愛、結婚、生子,都不再是美好的選擇,而是可能將自己拖進萬劫不復深淵的可能。不難理解,女人寧願保護自己,不婚不生,也不願讓自己的人生陷入困境。這是一種無奈的逃避,同時也是對厭女環境的勇敢反抗。
從南韓崛起的 4B 運動,
在西方世界激起熱烈討論
4B 運動,是南韓女性對婚戀關係強烈失望的一種表達。對於許多人來說,它是一種反抗父權結構的姿態,但同時也揭露了社會中更深層的撕裂,男性與女性之間充滿傷害、敵意、猜忌與報復心理,同時再牽涉到不同人各自面對的生命狀態、情緒問題等,使這一切衝突變得更加複雜,4B 運動既是對性別不平等的抗爭,也是一種對社會結構深層的無力感。
身而為人,「深層連結」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但在現實生活中,當每一次的連結都失敗,甚至換來身心俱疲甚至身心受損,久而久之,「與人連結」就會開始被視為一種「危險」之事,深化我們的孤獨感,孤獨感又會促成更多的撕裂。
單純地呼籲「性別和解」,或許有些太過浪漫理想,畢竟很多「惡」,不只是法律上的、社會風氣上的、歷史上的,更是個人心理上的,層層交織,極度複雜。
如今南韓的 4B 運動在西方世界掀起討論,至少代表女性能夠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傳統婚戀關係,或許我們沒有即刻的解藥,但是能夠擁有一個以上的其他選擇、能夠持續開放自由的與別人交換經驗、打磨屬於自己人生的選擇,至少也是一種出口。
Read More
>> 被塔利班通緝 20 年,即使被威脅公開處死,「阿富汗唯一女子樂團」Burka Band 仍堅持為女性而唱
designed b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