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午餐吃什麼,職場、家庭,大到社會政治,人類似乎活著就得承受無窮無盡的煩惱,但你有認真想過自己「到底在擔心什麼?」,冷靜下來思考以後,會發現原來多數的煩惱都只是庸人自擾。
先從三個為焦慮所苦的個案開始 ...
著名心理學家 Dr. Aaron T. Baker 講述了三位為焦慮所苦的個案故事,從這三個個案中,你能讀出什麼?
第一位是大學剛畢業的 Todd。
Todd 在找工作時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每次面試前都會在內心先退縮。找到工作後也沒有好轉,他始終沒有自信,因為周遭同事都很優秀,總覺得自己有一天會被淘汰。主管給了他一個客戶,還來不及高興,就開始擔心無法抓住這個客人。日複一日的擔心,最後得了急性焦慮症。
第二位是 38 歲的 Rebecca。
Rebecca 是位職業婦女,自從升任經理後就開始飽受失眠之苦。每晚輾轉難眠,每天都在擔心女兒在學校是否安全?丈夫會不會有一天被裁員?家裡只剩下多少存款?這些擔憂在她腦中揮之不去,她夜不成眠、食不知味,時常莫名地大哭,精神近乎崩潰。
第三位是年近 50 歲的 Elizabeth。
Elizabeth 已經已經退休了,雖然日子衣食無憂,卻每天都提心吊膽。她害怕跟不上時代,被社會拋棄;害怕年老體衰,成為他人的負擔;害怕退休金不夠,會發生什麼突發意外,甚至擔心社會發生巨大動盪。
煩惱分為「不會發生」和「會發生」兩種
不論是哪一種,焦慮都是沒用的
這三位個案的共同點,大部分都是擔心「還沒發生的事」,而關於這類「明天的煩惱」,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根本不會發生,再多擔憂也純屬多餘;另一種是必定發生,既然無法避免,焦慮又有什麼用?
就算擔心的事真的來到,但在問題發生時,我們會啟動本能開始解決,而處理問題的當下簡直沒有時間多想。那些緊張和壓力都是必經過程,更準確來說是一種腦力激盪,一旦事件結束,回頭看又是雲淡風輕,那些焦慮甚至可能成為美好回憶,尚且算是有意義。
「90%的煩惱都不會發生」
聽起來像心靈雞湯,卻有實驗認證
聽起來很像不切實際的心靈雞湯,但心理學家曾進行過一場實驗,邀請參與者寫下自認接下來一週可能遇到的煩惱,並將它們放入「煩惱箱」中。第三週時,打開箱子逐一檢查,結果顯示 90% 的煩惱根本沒有發生。他接著將剩餘的 10% 再次投入「煩惱箱」中,三週後再打開,發現那些煩惱再也不是煩惱了。
嘗試模仿這個實驗程序,把煩惱寫下來,結果會讓你很驚奇。
不要為 2 小時後、8 公里遠、3 分鐘內不會改變的事煩惱
往往真正拖垮人的,不是既定的事實,而是提前冒出的壞念頭。除非有辦法未雨綢繆,否則只停在空想階段的焦慮就只是杞人憂天、庸人自擾。
不要為 2 小時後、8 公里遠、3 分鐘內不會改變的事煩惱,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為未來的事焦慮,可以把「大部分擔心的事都不會發生」當成一種安心咒語,在心裡多默念幾次,我試過,心情真的會好一點。
Read More
>>>全勤卻依然像乞丐般生活,或許我們都是職場上的「全勤乞丐」
>>>「工作很爛卻不敢離職?」:有這個問題的人,看完這篇文章都解脫了
designed b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