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都有拖延症的傾向,很多事情只要覺得麻煩,就想乾脆明天再做,作業明天寫、訊息晚點回、事情等心情到位了再處理,結果因為這樣,我的日常生活常有一種緩不濟急的感覺,事情越堆越多,永遠充滿罪惡感,每一次鼓起力氣做事,感覺都不像在完成新的任務,反而更像是在「還債」。
因為嚴重缺乏自律,很多事情我都是拖到不能再拖才做,結果吃苦的當然也是自己—— 不僅大學延畢了一年,出社會後工作也丟三落四。後來我看了一本叫做《拖延心理學》的書,被裡面講到的觀點深深震撼,從此踏上了我的自律之路。
缺乏「自律」能力,
背後其實隱藏著不同的恐懼
誰都知道自律很重要,但問題就是,做不到。
為了瞭解我的問題到底在哪,我決定先了解自己為什麼難以在生活中養成好習慣。《拖延心理學》裡講到,缺乏自律能力、慣性拖延的人,往往有以下幾種性格傾向:
1 拖延是害怕被人看穿手腳,與其冒險出手不如毫無動作
2 與其嘗試後失敗,還不如什麼都不做比較不丟臉
3 完美主義傾向,每件事都一定要找到正確做法才開始
4 拖延其實是為了反抗權威,用被動方式拒絕被控制
而我屬於第三種「完美主義」者。不過完美主義拆解下來,其實源自於「對未知的恐懼」。因為我害怕模糊、不熟悉的事物,因此會不停在場外觀望,紙上談兵,告訴自己要有明確目標和計劃之後才可以動作。
但問題是,人生很多事情基本都不在自己掌控中,不確定的變動因素也極多,「完美」因此成為一種幾乎不可能達成的理想,「完美主義」於是只是一種被包裝得好聽一點的拖延症狀。
想變得自律,
千萬別執迷於做「完美計畫」
後來我學到,想要變得自律,絕對不能執迷於做「完美計畫」。
以前的我是個計畫狂,想做一件事,永遠不會直接馬上去行動,而是會為自己設下一堆「先決條件」的路障。例如,曾經我和一個朋友B同時想學畫,B下定決心後,直接上網找了一個教繪畫的老師,直接就開始上課,畫了三個月,覺得這個老師不太適合自己,但此時B已經有了一點經驗,也更知道自己想要找的是哪一種老師,於是她很果斷地結束原本的課程,找到另一個老師,快樂上課,如今仍不斷持續練畫。
而我,當時卻花了大把時間研究各種線上線下課程,到書店翻閱大量繪畫相關書籍,上網查各種美術工具的評比,詢問美術系友人的意見,「研究」到最後熱情慢慢就消磨掉了,最後不了了之。
我才驚覺,耽溺於「完美計畫」,只會讓自己陷入「計畫-拖延-改變計劃-繼續拖延-再計畫-再拖延」這沒完沒了的消耗過程中。自律的第一步,就是放棄做計畫的衝動,直接就用手邊現有的資源,直截了當地做下去。
我嘗試了「一件事法則」,
成功培養了自律的定性
《原子習慣》說,每天都進步 1%,一年後,你會進步 37 倍!
這個「1%」,究竟怎麼做到?我嘗試過覺得很有效的,是「一件事法則」。
一件事法則就是,每一天,你就做一件事情,只要一件就好。
例如你今天有一大堆事要做,整個人千頭萬緒,此時把事項一一列出來,無論寫在紙上還是在手機記事本打字都可以,然後在這些項目中,先挑一樣你覺得比較簡單、做起來感覺比較有趣的事情。
就從那件事開始就好。你可以告訴自己,做十分鐘就好,做完之後就休息半小時,誘導自己的大腦去執行任務。我的經驗是,每一次我起頭開始做了,就會停不下來。因為開始做了之後,我發現其實這件事沒有我想的那麼難,有了起頭,就可以順著眼前逐步浮現的線索一直做下去,也因為已經開始了,就很想乾脆把事情做完,結果很多時候,一件事就這樣不知不覺完成了。
有一個大報告要做,就告訴自己,先寫個三段就好。寫完就休息。
旅遊的機票、飯店、行程什麼都還沒訂,告訴自己,今天就先訂個機票就好,飯店明天再看。
每天只要這樣一點點的自律,一點點的成就感,就足以達成《原子習慣》說「每天進步 1%」。
每一次休息後,你可以再次用「一件事法則」騙大腦一次,「一件事」累積多了之後,就會慢慢匯聚成巨大的改變力量。
這個成長心態我實行了很多年,真的因此慢慢改掉了拖延的老毛病,在各方面都變得更加自律。如果你也正受懶惰、缺乏自律與拖延症所困,千萬不要以為你就是「天生如此」,習慣是可以後天調整的,不如今天就開始嘗試看看吧!
Read More
>> 突然發現,有這 12 項「閒聊力」的人,往往比別人要好運又順遂
>> 覺得自己又懶又醜,都是因為缺乏自律:10 個方法成為「自律上癮」的女生
Art Design : C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