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角是一個過氣的好萊塢女明星 Elisabeth Sparkle,她年輕時已抵達事業高峰、功成名就,但身在一個年輕貌美女性不斷搶破頭湧入的產業,Elisabeth 日日面對的是被淘汰與遺忘的威脅,而與日俱增的年齡、臉上無可避免的皺紋、自然老去下垂的身軀,於她而言,都是貨真價實的 body horror。
擔心臉又垮了點,細紋又多了點⋯⋯
這樣的 body horror,你我或許都不陌生
這種驚恐感,身為觀眾的我們或許也不陌生。
整容整到失控變形、對衰老膽戰心驚、對外表過分苛刻、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等,這樣潛藏在日常中,大大小小的心驚肉跳,以及想到未來必然變老時的心情一沉,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與消化的命運。
Photo: IMDb
《The Substance》(完美物質/懼裂)把這樣的恐懼放大到最大,誇張以致於荒誕的程度。畢竟主角 Elisabeth 是個靠外貌維生的明星。只是人的皮囊終究會腐朽,我們仍舊得學著習慣與死亡的進程共存。
但,如果今天有個科技公司提供了一個解方,告訴你,只要注射一種神秘物質,你的身體就會「分裂」出另一個更年輕、更漂亮、更成功的你,而你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和另一個「你」共享生活,每七天輪流交換一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你願意嗎?
(以下有劇透)
過氣女明星注射神秘藥物,
分裂出一個更年輕、更完美的自己
Elisabeth 選擇接受神秘物質的注射。
從一般人角度看,Elisabeth 年過五十(電影裡飾演她的是六十一歲的 Demi Moore),雖不是少女,卻擁有成熟的韻味與魅力。她其實很美。再說,腦袋正常的人,應該不會隨便把來路不明的物質注射到自己體內,但我想這就是電影的重點—— Elisabeth 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完全脫節。
Photo: Collider
於是,Sue 誕生了。
Sue(Margaret Qualley 飾演)和 Elisabeth,雖然一個人醒著的時候,另一個人就睡去,而且各有各的自由意志,腦袋不同步也無法心電感應,但她們仍是「同一個人」,她們必須找到兩人之間的平衡,才不會反噬彼此、消滅自己。
Photo: The Face
Elisabeth 和 Sue 的分裂與憎恨
是內在危機的具體化
當 Sue 醒著的時候,她用年輕性感的肉體成功進軍好萊塢,並在短時間內成為耀眼奪目的超級新星。
只是她太沈迷於重返榮耀的感受,以至於違反了「神秘物質」嚴格的運作原則,七天輪流一次的期限,不斷延長再延長,每一天她都得抽取 Elisabeth 的脊髓液來存續生命,年輕貌美與他人關注就像毒品,她濫用物質、陷入成癮,嚴重自我虐待卻還沈浸狂喜,身在地獄卻自認活在天堂。
Photo: Screen Rant
而 Elisabeth 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肉體被 Sue 搞到整組壞掉,漸漸地再也認不出鏡中的自己,隨之產生強烈憤怒與恨意,想方設法要控制與報復 Sue 這個魔鬼。
Photo: Santa Fe Reporter
但別忘記,Elisabeth 和 Sue 是同一個人。
她們的分裂、憎恨與失衡,其實就是 Elisabeth 內在危機的具體化。Elisabeth 內在的自我形象,是一個老醜過氣的怪物,而 Sue 雖然外表光鮮亮麗,卻同樣是空有其表的虛榮妖魔。
Elisabeth 雖受困男性凝視
同時本身也是一個極度自戀的人
Elisabeth 恨自己。
她是一個極度寂寞空虛的人,她的家雖然高級奢華,卻什麼都沒有。她沒有親人沒有愛人沒有朋友,家裡空蕩蕩的,一張親友合照或情感紀念物都看不到,房子裡唯一一張照片,就是她那張佔據了整面牆的巨幅明星照。
Elisabeth 活在一個充滿男性凝視的產業中,但她本身也極度自戀與自我中心,她不在乎任何人,滿眼只有自己,她接受別人的物化,同時也自我物化。
她是一個很可憐的悲劇角色,客觀來看,明明她已出人頭地,卻仍貪戀虛榮,不願懸崖勒馬。或許是因為在這個產業太久,她已習慣將存在價值完全建立在外表,或許她本就空洞虛榮,一貫重視虛假形象勝於實質。她以為讓自己痛苦的是衰老,其實真正讓她痛苦的,是找不到愛自己的理由。
Photo: Screen Rant
Erich Fromm《愛的藝術》寫到:「達成愛的首要條件,是克服自戀。自戀的人只覺得自己內心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外界發生的事情本身沒什麼意義,只有在對自己有利或有害的情況下,才會被當作真實來看待。與自戀相對的是客觀性,這是一種能夠如實看待他人和事物的能力,並且能夠把這個客觀的事實與自己內心的欲望和恐懼所塑造的想法區分開來。」
Photo: Collider
她並非「變成」怪物,
而是慢慢還原「顯形」
她的心是一片荒原,除了外表,她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當她逐步成為「怪物」,其實並不是她「變成」怪物,而是她「本來就是」怪物,而神秘物質只不過是一步一步讓她現出原形。
讓 Elisabeth 毀滅的,不只是娛樂產業或男性凝視,更是她極度扭曲的自我。
Photo: Collider
《The Substance》的劇情曲線其實很好猜,但這部電影之所以好看且必看,一個原因是它雖充滿批判力道,整部片卻毫無說教感;而美學也無懈可擊,色彩鮮豔濃烈,畫面血肉橫飛,堪稱視覺饗宴,每當你以為已經夠剝削夠誠意了,它還會再給你更多,於是這部電影從我本來以為的恐怖片,直接變成黑色諷刺喜劇。
Photo: Collider
真正在過的生活,才是生活
俊美的表象,終究遮不住醜陋不堪的「實相」,就像看著 Sue 誘人美麗的外表,感受到的卻是毛骨悚然的寒意。
有的人殫精竭慮、不計代價地維持表象,內心深處,他並非不知道一切是虛假,但他已「成癮」,戒不掉了,甚至心靈已窮困到只剩下謊言。
這樣的生活,真的有意思嗎?
Photo: Screen Rant
對我而言,真正在過的生活才是生活,別人以為你在過的生活,滿足的只不過是虛無自戀的妄想。
至於要澆灌什麼,則是我們的選擇。
Read More
>>「這部電影非常悲傷」:《BJ單身日記》裡迷人帥氣的 Hugh Grant,也和我們一樣慢慢變老了
>>《我的朋友都恨我》:近期看過最驚心動魄電影,完全喚醒國高中被排擠的恐怖感受
designed b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