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
30 歲了,感覺好像過了一個重大的分水嶺,但是日常生活卻沒有太大的改變。你照樣每天上班下班,吃飯聚餐,未來的生活幾乎一望到頭。雖然日子裡也不乏星星點點的火花,但是你卻發現,自己記不起上一次真正興奮雀躍、快樂滿足、感到真正熱血沸騰地「活著」,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無風無雨,卻也無足輕重,有時候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消失,好像這個世界也不會有任何留戀。
如果你也常常有這樣的感覺,或許你也正在經歷很多 30 歲人體會到的 "Quiet Depression"。
衣食無虞,卻一直感到淡淡的悲傷⋯⋯
或許你也在經歷 30 歲人的 Quiet Depression
"Quiet Depression" 是最近在歐美社群上,很受到關注的一個詞彙。
這種「安靜憂鬱」,並不像真正的憂鬱症一樣有醫師診斷,病情當然也無法和真正的精神疾病相比。
但是,Quiet Depression 想表達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無力感與無望感。這種籠罩在整個生活的感受,雖然不是「病」,但還是可能讓我們精神萎靡,久而久之,也不無可能發展成更嚴重的情形。
Quiet Depression,來自於我們年紀老大不小,漸漸察覺到自己的平庸,覺得自己似乎永遠無法達成夢想。我們心裡有浪漫情懷,卻總是遇不到對的人,盼望有個屬於自己的美好家庭,但一切看似遙遙無期。
雖然我們可以養活自己,談論夢想啊愛情啊之類的煩惱,好像是一種現代人吃飽沒事幹的無病呻吟。
但是,就算這麼想,你還是擺脫不了一種深層的「失敗感」,這是因為,人存在的意義感,遠比單純的「足以維生」還要複雜。
但你現在是大人了,學會閉上了嘴,知道怨天尤人只不過是幼稚的不滿,而長久和這樣的失敗感相處,你在情緒上其實也已經習慣,不再大驚小怪。但那淺淺的悲傷,卻仍然揮之不去,你學會了和 Quiet Depression 共存,甚至對快樂不再抱有希望。
Quiet Depression 的反面,
或許是重新追求屬於自己的「大人願望」
據說出自村上村樹《舞!舞!舞!》的一段話:「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緒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不知怎的,這段話看來,雖然也有勵志與坦然,卻也飽含了一種 quiet depression 昇華而來的情緒。或許,成長便是逐漸看清現實的過程。
你是一個大人了,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做一個大人。
這個過程很迷惑,很艱難,但是,如果你也感到了 quiet depression,那代表內心深處,你對生活還是有希望的—— 有希望才會失望。
或許我們的一線救贖,並不是對無法達成的願望感到哀嘆,而是在看見現實後,重新調整自己的期待,創造新的願望,為新的目標努力。
小時候的願望,是天真的時候許下的,當你成了見識更廣的大人,或許就應該重新許下更適合當下自己的願望,而非執迷於社會告訴你的、從小被洗腦到大的、並不真的屬於你的事物。
或許,在重新定義自己、重新立下新的目標,並且實際踏出腳步追尋的同時,曾經的 quiet depression,也會不知不覺煙消雲散。
Read More
>> “Girlboss” 當久了很累吧?現在年輕女生,流行做個 “Girl Moss”
>> 歐美 40+ 的女生,最近在流行 “Adventure Travel” 旅行法,讓人看了好嚮往
Art Design: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