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台灣文學金典獎都會選出兼具深度、文筆、創意與重要當代議題的好書。
2024 年金典獎好書入圍名單近日出爐,入圍作品的主題非常廣泛,包括一個女子的世紀末台北故事、離奇的毒殺懸案、自然萬物的獨特觀察、民俗通靈下的心靈荒景、資優生與升學社會的悲劇⋯⋯
每一本都將我們帶入不同的時空之中,讓我們沈浸在現實與奇幻交錯的境界裡,而你,或許也能在這份入圍書單中,找到能夠解放與充實當下思緒與心情的寶藏好書。
(以下文字介紹來自各家出版社)
#2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抱歉。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並沒有。」
作者:吳曉樂
鏡文學
「十七歲的我非常想死,這是我唯一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方法。」
「為什麼?妳就這樣喪失了活下去的欲望?」
「唯有這樣,我才再也不必擔心自己沒有活成某種模樣。」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少女之死,讓這所校史百年的資優女校陷入焦慮,平日精於作答的女孩們,卻無法回應一連串的死亡問句:她發生什麼事?她成績怎麼樣?她心理狀態如何?是什麼樣不值一活的日子,以至她決定縱身一躍、終止十七年的人生?師生們迫切地需要一個答案,或是消弭疑慮,或是應付媒體,又或是劃清權責好安慰自己──她的死,和我沒有關係。
#3
《甜麵包島》
——「不完美本就是生命的相貌,
是上帝用來開啟智慧的鎖。」
作者:鹿苹
印刻
那時候孩子們認為的遠方,差不多就是海灘對面的甜麵包島。它像一艘隨著海浪上下起伏的大船,在海中搖動⋯⋯
「加勒比海小島熱氣氤氳。巨大的蜈蚣在床上扭曲爬行。亡魂看著她的家人在教堂進行安息禮拜。你以為在讀《百年孤寂》,卻發現講的是現代人流離的故事。鹿苹敏感描述溫度、氣味、叢林的植物,夢想與絕望,語氣極端詩意,天羅地網的帶著讀者走過角色的心路歷程,讓人掩卷後又想重翻細讀那幽幽放光的文字。」──林懷民
「這幾篇小說,很奇妙的像在夢中的一台放映機,那種應是玻璃彩、膠彩的透明畫面,卻用卷軸畫的形式,不斷不斷捲動打開。你抱著讀小說的期待,跟著那捲開時的靜謐的傷害記憶,世界如此劇變但夢的流浪者,如此童話詩,輕盈溫柔的播放,小說其實是那麼痛苦,甚至恐怖的事件,耐性的鋪敘完痛苦之延異,這就是小小的人類我們,安靜的,溫和的,良善的,不瘋狂不激情的,能夠活下去的方式。讀完只覺醉眼朦朧,被那個美麗心靈,告知故事的同時,又被修復了。」──駱以軍
#4
《夢魂之地》(平路台灣三部曲.三)
——「藉通靈民俗,探照威權強人的內心荒景。」
作者:平路
木馬文化
血脈形同詛咒,生來就一身罪咎。三太子故事講的不是神力,而是創傷。
童年時,她曾與三太子攜手騰雲,飛越時空;而今,她功力大失,受耳中喧囂雜音所苦──直到巧遇彥青,一個身上有「祂」的男人。
她再度跨越時空,這回,她進入一個老人的內心世界,在七海寓所的湖面薄霧中,有老人難言的祕密、深藏的矛盾,以及童年的創傷……
這一切的感應,是要她為自己解惑?或為誰除魅?她的童年、她的家鄉,甚至是彥青的身世,眾人命運纏攪,如錯綜交織的線……魂兮歸來,如何解釋一切的緣遇流轉?人們為何盼望三太子的庇蔭?需要祭改的,難道是我們島嶼的宿命?
#5
《而獨角獸倒立在歧路》
—— 寫給所有曾經渴望自身的獨特不被埋沒的人。
作者:王仁劭
聯經出版公司
多項知名文學獎得主──王仁劭,用他的文字和創意,展現獨特又飽富想像的幽默深情。在他的故事中,彷彿總有那麼一個叛逆的敘事角色,帶點痞浪的輕佻,面對世界和眾人(甚至愛人),嘴上說得毫不在意,舉手投足卻洩露滿滿愛意。
作為首部短篇創作集,本書展現新生代小說家勇於挑戰各類題材的旺盛企圖和打磨風格的百鍊嘗試。風格從鄉土、魔幻寫實、後現代到現代,題材則廣納鄉野、宗教、賽鴿、都會男女、軍旅、霸凌、性別認同、BDSM等。八篇小說圍繞成八面鏡子,映射出屬於20-40歲這世代人,掙扎生存的豐富情感與細膩矛盾。閱讀過程彷彿置身其中,雙眼所見是哪個自己?找不到出口,因為你得先敲碎它。
#6
《魚眼》
——「這裡的人,彷彿都知道「鬼女」的存在,
卻都不承認與「鬼女」的關係。」
作者:薛西斯
凌宇出版
「鬼女」能看見死亡的訊號。
自從被移植了死刑犯的眼角膜之後,「鬼女」就可以在快死的生物身上,看見類似訊號干擾的雜點。這是不幸的死亡之眼。
苦於眼疾的落魄作家葉聲秋接下委託,循著「鬼女」的匿名信,開始探查三十年前的連續毒殺懸案,以尋找創作素材。而「鬼女」彷彿正在幕後看著這一切。那個性情難以捉摸,似男非女的高中生花百岳,就像安排好似的,專程佇立在海邊等待葉聲秋,慢慢地將葉聲秋帶進一個試圖隱去真相,晦暗而詭異的家族。
圍繞著花百岳展開的複雜親族關係,漸漸浮現的校園下毒事件,一切似乎都與三十年前的毒殺懸案遙遙呼應……一趟取材旅程,讓葉聲秋陷進一團又一團待解的謎雲⋯⋯
#7
《哀仔》
——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無奈無能無力
卻沒有放棄的「哀仔」。
作者:林佑霖
時報出版
曾以情詩〈周林〉獲林榮三文學獎並驚艷四方的林佑霖,終於出手第一本詩集,不只抒情,也以時而節制時而繁複的文字意象,穿梭寫實與幻想之間,令人讚嘆於其哀到底,竟生出了骨底的勇氣、寫出一代青年的心聲。《哀仔》就這麼從當代青年的困境出發,從職業、理想、個人為中心向外輻射,展現出不同的心靈圖景,以懷揣著希望的「哀」而不傷為主軸,串起一個當代青年的生命史。這樣的青年大約1995年後出生,常被稱為厭世代、魯蛇世代、青貧族、躺平族、佛系青年、草莓族、水蜜桃族……,由詩作中可看出,即是因青年低薪、房價上漲等整體經濟環境的不友善,導致對未來難以保持希望的一代人。
整本詩集即是「哀」作為主軸,「哀」是由於面對外在嚴苛的現實條件,只能轉向內心世界的發展所產生的情感,心靈與現實難以彌合所產生的「哀」。然而即使面對看似毫無希望可言的社會,仍應找尋理想得以生存的縫隙的不熄滅的心靈之火,由是使「哀」得以不傷,使每一個「哀仔」得以存活與前行。
#8
《噢,柯南》
——「夢想挖到靈感的金礦,
口袋裡卻只有一些燈火䦨珊。」
作者:唐捐
雙囍出版
曾以「看山小」捷運公車詩文引發關注的唐捐,在新作中持續探討詩的本義,不斷挑戰大眾對詩的想像和成見。
「有的詩像靠片」,靠詩只有你稱讚,卻像靠片般有朝一日成為爭相傳誦的邪典。現代詩該長成什麼模樣,以什麼模樣示人,既沒有規範也沒有人可以說三道四,有些詩可能是與這個時代的審美有所牴觸,才有機會成為靠詩。靠詩是號召讀者起義的信號,忘記範本,丟掉教條,直取詩歌的內核,還不忘(不正經地)發笑。
《噢,柯南》收錄了唐捐二〇一六至今精挑細選之作,從正經的學者詩人本體裂解而成的幾個副本,其中不乏時事哏、有致敬有戲仿、甚至假託古人。故佈疑陣的詩人敬邀你來扮演解謎的人,希望你是「秀異的內行讀者」洞悉靠詩背後的真意,「噢,逮捕我」,柯南。
#9
《山鏡》
——「一場對已逝者的追思之旅,
開啟人與山的依存與糾葛。」
作者:張郅忻
九歌
客家人小張擁有一個泰雅名字「亞富‧哈勇」,還能說一口流利泰雅族語,同在度假村工作好友瓦旦的亞爸(父親)哈勇還願意破例帶他進入傳統獵場打獵,送土地給他經營民宿。比原住民更像原住民的小張,娶了有一半阿美族血統的水某娜高,生了女兒比黛。小張一生依山為生,經營民宿、買賣土地,人生最後一筆交易,是要把山地賣給企圖在山上找到平靜的大學教授……
追思之旅循著小張一生的足跡前行,從新竹出發,往南方到高雄探訪擁有一半布農族血統的「殺手」,回到娜高的故鄉花蓮瑞穗屋拉力部落,再重返竹東五峰。透過半個阿美族人的娜高、女兒比黛,以及賽夏族的瓦旦,多重角度敘述出生命的愛與抉擇,複雜身分認同的衝突與妥協,走出一條懺悔、寬容與重生之路。
#10
《山獸與雜魚》
——「我臣服於所有的源,也臣服於所有的緣。」
作者:林敬峰/繪者:林敬峰
大塊文化
熬夜做模型、泡劇場、看劇本、跟室友打屁扯淡、在禁火的住宿處打造廚房,看似無厘頭的大學生生活,劇場設計系學生林敬峰在這樣的日常寫出各種不屬於他專業的「異業」。於是,他野地梭遊、爬山溯溪、蹲看蟻群,進而參與動物科系製作山獸魚蟹標本的日常;他踏走漁港、定置漁場,不顧鞋褲沾滿魚類黏膜乾漬與魚鱗,身上沾染海味氣息,林敬峰以掏挖雜魚為另一種「異業」的日常。
《山獸與雜魚》分成「啟.山.海.刀」四輯,收錄其中的三十餘篇文字,在與山海萬物邂逅間,在各式圖鑑之外,林敬峰親身觀察蟲虫蟻獸、海物魚蝦蟹⋯⋯ 深思生物、食物與人之間的關係,「我想,這些海產在端上桌之前就已經被咀嚼多遍了,以語言的形式。出海前的臆想、收網時的嚷嚷、魚販叫賣、顧客砍價,海島上的居民用唇齒舌咽輪番啃咬一尾尾鮮活的海產,啃咬了十年百年。」⋯⋯寫碰觸處理、解剖製作各種標本時,透過眼手鼻解鎖生死密碼,再三思索人與他物之間的關係⋯⋯ 透過一次次梭巡山野、走訪漁港、處理與製作標本,跨越領域界線的林敬峰將科普知識內化後,吐出自己的感悟,持續與土地海洋萬物對話。
#11
《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
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
——「她一肩扛起整個家,是整座礦山的母親。」
作者:戴伯芬
春山出版
本書是社會學者戴伯芬教授對自己阿嬤的近身素描,同時也是對戰後勞動女性生命的紀錄。
阿嬤張曾桂十六歲就進礦坑工作,身高不到一百五十公分,每天推著沉重的臺車,赤腳工作,穿梭於漆黑的坑道之中。夏天坑內溫度達四十度,衣服總是被汗水以及坑內積水浸溼,月經來時也無法更換衣褲,用破布墊著繼續工作,經血外露的難堪成為礦坑女性工作日常。女性進坑之外,也做坑外雜工,男人做的她們做,男人不做的她們也做,但是薪水總是遠遠低於男性,工時又經常高於男性。除了礦場勞動之外,她們也負擔起家庭中打掃、煮飯、洗衣、帶小孩、照護公婆等再生產工作。不被看見的女性礦工,是哺育整座礦場的母親⋯⋯
本書不僅挖掘臺灣最後一代女礦工的故事,刻劃礦場女性的勞動與精神樣貌,也描繪從日治山本炭鑛至戰後海山煤礦,一段不該被遺忘的臺灣礦業變遷史。
#12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 讓人熱血沸騰的書!
作者:巴奈、徐璐
時報出版
漫長歷史上,原住民族從原來的聚落被強制遷徙,「被迫」放棄名字、語言、祖先的承繼,在從屬於他者的生活方式裡,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歷史記憶、傳統和山林文化……抗爭七年間彷彿過去處境重演,他們的身影在不斷地驅趕中遠離大眾的視野,但這次,已經踏上「回家」的腳步將不會停。
以〈流浪記〉聞名歌壇的巴奈,從自我認同的迷惘裡走上族群命運的反思與奮起。為了原住民族的「尊嚴」、為了「轉型正義」、為了要求政府「完整劃設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二○一七年起,巴奈與那布走上凱道,經過警方多次驅離,最後轉進二二八公園的角落,抗爭運動逐漸從焦點轉向邊陲。
她和那布在帳篷裡歷經四季寒暑,甚至曾經「睡在沒有屋頂的地方」,他們堅持了七年、超過二千六百個日子。這本書首度寫出巴奈的成長故事,更寫出原住民族群被迫離開家園、失去土地的歷史。這是一本讓人熱血沸騰的書,也是原住民族生命和歷史的縮影。
#13
《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
——「無頭魂與魍神,
依舊遊蕩在北臺灣的山林,鬼影幢幢。」
作者:梁廷毓
游擊文化
「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藉由夏雪紛飛的桐花詩意印象,讓遊人可在每年的桐花祭體驗浪漫的山林氛圍。然而,臺三線的前身,不管是清朝時期的土牛溝,抑或是日本時期的隘勇線,代表的卻是由國家或民間以暴力手段劃設下的原/漢分界。
既然有了「界」,不同人群的文化觀、宇宙觀、土地倫理,甚至「靈」的力量,就在此發生競逐與衝突。為了捍衛家園、守護獵場,部落族人面對來犯的侵墾者,遵循祖律,以出草獵首論斷是非曲直,執行正義;為了爭得田地、落土安居,漢庄客民以「食番肉」,宣洩開山打林的父兄親人,失去頭顱、橫死山林,所帶來的仇恨與哀傷。這段長達數百年的過去,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為遙遠的歷史。眾多的伯公祠、有應廟、大墓公塚,以及飄盪無依的無頭鬼,見證了屍味與血色,依舊籠罩在臺三線所在的北臺灣淺山地帶,魑魅魍魎,鬼氣森森。
作者筆下的這處山林,包含了客家人、道卡斯族、凱達格蘭族與泰雅族人,以及諸神與野鬼們為了生存,累世累代的互動與折衝,這些故事存在於民間記憶與口述傳說,視角多元、眾聲喧嘩。
#14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作者:簡永達
春山出版
他們是底層勞動市場的人力,從農漁、營建、傳統 3K 產業到科技業,臺灣經濟成長的實績有許多來自他們的血汗與付出。他們為一個個家庭承擔長照與看護之責,若沒有他們作為補充人力,已是高齡化社會的臺灣將有許多地方難以運作。
當他們出現在公眾視野時,時常顯得扁平、晦暗,連結的意象往往也與剝削、勞動傷害甚或死亡有關……然而,真實的他們,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其實,選擇跨海工作就是面對未知,這些願意來臺工作的異鄉人,正是一群勇於擺脫既定生活、充滿冒險性格的人。當他們碰撞上充滿歧視的移工制度與僵固法律,有些不幸遭致碾壓,但也有許多人展現了高度能動性,在制度所不及之處,以各自的方法與想像,和臺灣這塊土地產生連結,建構起屬於他們自身的連帶、社群與地下社會。
#15
《拾香紀・焚香紀》
——「不要問我從那裡來,我遺失了的豈止故鄉?」
作者:陳慧/繪者:黃仁逵
木馬文化
《拾香紀》透過連家,父母連城宋雲與十位兄弟姊妹的經歷,連家的經歷就刻畫下半部香港史。小說中主角十香細思回想連家一家每個人各種不同的遭遇,扣連著香港史上的重大事件:六七暴動、溫黛颱風襲港、香港小姐選美等……個人與社會集體記憶兩者緊密聯繫。連家的興衰起落也是香港的起伏縮影,甚至每位兄弟姊妹都各自象徵的香港一部份的特色。
時間背景為二〇一七年,更大規模的黑暗暴力尚未來臨前。《焚香紀》接續了《拾香紀》,以連家父親連城,十香戀愛的對象林佳為主角,以及其他《拾香紀》的第三代,接續描繪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後,兩地之間逐次累積的矛盾,延續著以個人作為時代縮影的一貫特色,透過小說人物的生活經歷,銳利地描繪出今日香港人在自己鍾愛的城中,如同異鄉人的感受。
完整「2024 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名單
・《小島說話:當馬祖遠離戰地,成為自己》,劉亦著,離島出版
・《山獸與雜魚》,林敬峰著,大塊文化出版
・《山鏡》,張郅忻著,九歌出版
・《女族記事》,利格拉樂.阿〔女烏〕著,晨星出版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巴奈、徐璐著,時報文化出版
・《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戴伯芬著,春山出版
・《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朱宥勳著,大塊文化出版
・《而獨角獸倒立在歧路》,王仁劭著,聯經出版《有蚱蜢跳》,吳睿哲著,大塊文化出版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吳曉樂著,鏡文學出版
・《我的神鬼人生:在深夜的山谷裡,遇見一位博物學家》,李家維、廖宏霖著,遠流出版
・《我播種黃金》,唐諾著,印刻文學出版
・《拉波德氏亂數》,童偉格著,印刻文學出版
・《幸運的罪》,隱匿著,雙囍出版
・《金月蓮》,朱嘉漢著,時報文化出版
・《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房慧真著,春山出版
・《哀仔》,林佑霖著,時報文化出版
・《拾香紀.焚香紀》,陳慧著,木馬文化出版
・《骨鯁集》(Khu Ka Qaraw Qulih),黃璽 Temu Suyan著,雙囍出版
・《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康舒雅著,游擊文化出版
・《魚眼》,薛西斯著,凌宇出版
・《甜麵包島》,鹿苹著,印刻文學出版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簡永達著,春山出版
・《暗路》,李金蓮著,九歌出版
・《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朱和之著,印刻文學出版
・《夢魂之地》,平路著,木馬文化出版
・《噢,柯南》,唐捐著,雙囍出版
・《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梁廷毓著,游擊文化出版
・《變成的人》,許恩恩著,木馬文化出版
・《髒東西》,陳栢青著,寶瓶文化出版
Read More
>> 讀了這 10 本書以後,我吸引到不一樣的人,戀愛品質也變得更好了
designed b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