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樣,明明都三十好幾的人了,但每次只要和父母交談,心底卻有一股難以克制的無名火悶燒。
同樣簡單一句話例如「你晚上要去哪?」,普通朋友問,你覺得很單純就是個問題,但若出自父母之口,依照過去家庭間的互動方式,這個問句有可能是特洛伊木馬,外表是關心,內裡卻包藏「你怎麼那麼晚還出門」的情緒攻擊。
爸媽一開口就覺得煩,好像不是一個成熟大人會有的反應?
身邊一個朋友說得很有道理,如果你到現在還容易被父母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攪得心煩意亂,很可能你其實從來都沒有脫離過家中上對下的「權力鬥爭」。
沒有克服自卑情結的父母
總是在子女身上找補償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在補償理論(Compensation Theory)裡,講到人生在世,從小到大和原生家庭與其他人的互動,會慢慢形塑我們的自卑感與優越感程度。
而很多人的行為,其實都與「克服自卑感」與「增加優越感」這兩個意圖直接相關。
有時候當父母的,沒有處理好自己的自卑情結,就會把期望放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去爭一口氣,雖然明面上說是「為你好」,但其實暗面裡,也多少有「為自己增加優越感」的自私意圖。
身邊某些朋友的父母,像討人厭的公司主管一樣,對子女事事 micro manage,小到吃飯要用什麼姿勢,大到要找什麼對象,無一不插手,意見一堆,還不容質疑。
很多父母對自己生活感到無力,於是轉而去過度控制自己的小孩,試圖透過這種方式,來建立自己的權威感與優越感,本質上也是對小孩的一種情緒吸血。
只是,這些道理可能說了都懂,但活到 30 多歲以上,你會發現不是裝睡的人叫不醒,而是有些人根本在夢遊還以為自己超清醒。
要改變父母數十年的個性養成太難了,真的還是自己想通一點比較快。
爸媽一開口就覺得煩?
其實你下意識,還是沒脫離上對下的「權力鬥爭」
爸媽一開口就覺得煩,說到底,應該算是某種應激反應吧?
過去累積太多負面的與傷人的案例,導致現在只要觀察到父母口氣一變,話鋒一轉,你就可以馬上敏銳召喚出種種痛苦回憶,情緒氾濫,明明想要置身事外卻還是忍不住還嘴,然後又被捲入數十年如一日的爭吵與情緒消耗中。
都說真正的強大,不是恨對方,而是不在乎對方。當我們下意識想去反駁父母,或是渴望自證,代表你心底還是期待父母肯定你的選擇,還是沒有脫離上對下的「權力秩序」。
後來才發現,要找回自己的自主性,脫離家庭的過度控制,唯一辦法,首先是讓自己「沒有父母也能活很好」。
自己賺錢、自己住、自己照顧自己,當你在「生存資源」上不需要靠父母,也就削弱了父母對你指手畫腳的理所當然態度。
接著,拉開心理距離,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到那時,父母的抱怨與意見,聽聽就好,你不爭論也不爭權,你只願過好你自己,父母說 2+2=5,你也可以笑著說沒錯。
以前覺得「愛」可以包容一切,長大後才發現,沒有原則與條件的「愛」,其實只是懦弱,給了別人不會珍惜,反而還和 Costco 餐飲區免費的洋蔥芥末蕃茄醬一樣,被大叔大嬸拿個保鮮盒無節制取用,甚至還嫌不夠新鮮。
現在的我,不和家裡拿錢,不住家裡,也不斷努力著朝自己的目標前進,一個一個慢慢達成,而這些都成為了我情緒穩定的底氣。
如今雖不能說自己完全不在意父母的看法,但我更懂得在該聽時聽,不該聽時心情不被影響,和父母說話,不再和以前一樣,三秒爆走,咀嚼一週,內耗無窮了。
Read More
>> 我長年的自卑、對進步沒動力,原來可能與我的「詭辯式父母」有關
>> 諾貝爾獎得主 Alice Munro 之女揭發繼父性侵:被父母逼成了「小大人」的孩子們,傷疤不該被掩藏
Art Design : C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