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常聽到的一個名詞,我們身邊環繞著各種刺激多巴胺的事物,例如漂亮的甜點、出國旅遊的照片、社群網站上的按讚分享、新衣服、電影影集等等。
現代人彷彿被「快樂物質」環繞,但卻還是不快樂。一味地刺激自己的多巴胺,只會在當下覺得開心,但這快樂感不會持久,甚至會讓你上癮,為了一直維持在「偽開心」的狀態,而不斷的消費,或追逐表淺的放鬆行為。
後來我認識了一種叫做「低多巴胺早晨」的生活方式,親自實行一個月之後,發現這種生活方法,真的讓我整個人的狀態平靜且滿足許多。
長年處在無法放鬆的焦慮狀態
我一直以為只是我的「個性問題」
有幾年的時間,我處於高度焦慮與緊張的狀態。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放在床頭的手機,點開看誰按了讚、回覆了訊息、滑社群網路,起床後,喝大量的咖啡,接著馬上投入忙碌高壓的工作,同時一整天都在不斷地看手機,上廁所看、搭車看、走路看,看到睡前最後一刻才關上螢幕,注意力完全沒有停下來休息的一刻。
那時候我整個人狀態很差,荷爾蒙大亂不說,甚至很久很久沒有真正放鬆、開心、平靜的感覺,整個人緊繃得好不舒服。
當時我一直覺得,那是我「本身的個性」問題,因此也沒有想到要去調整生活步調。
我的另一半是一個和我完全不同的人,他很鎮定、冷靜且正面,狀態很穩,就是他推薦我嘗試「低多巴胺早晨」。
我實行一個月「低多巴胺早晨」,
發現整個人狀態變得前所未有的平靜與滿足
「低多巴胺早晨」,就是透過一些不會過度刺激多巴胺的活動,溫和自然地開啟一天的時光。
現代很多的發明,其實對人性危害很大。當我們早上醒來時,身體裡的壓力激素本來就會緩慢釋放,這時候,我們應該讓身體自然去運作,用一些不太刺激的活動去溫柔的平衡整體狀態,維持心情的穩定。
但現代人很習慣一起床就用大量多巴胺刺激自己:滑手機瀏覽新奇事物、玩社群網路、喝大量咖啡、吃高熱量早餐、做高強度運動、馬上就投入高壓工作⋯⋯ 這些全都是過度刺激的行為。
史丹佛心理學家 Dr. Anna Lembke 說,我們身體為了達到動態平衡,會在每一次體驗大量多巴胺刺激後,轉而體驗多巴胺缺乏,以及隨之而來的低落感與疲憊感。
想讓自己心情穩定,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避免「高多巴胺」行為,讓身體一直維持在正常而穩定的多巴胺水平上。
我的「低多巴胺早晨」清單
和大家分享這一個月,我的「低多巴胺早晨」包含了哪些事情:
-
- 1/ 起床後,我會刻意不滑手機,如果有些重要工作事項需要回覆,我會快速回傳訊息或回覆 e-mail,接著就把手機放下,接下來一天也盡量不沒事就漫無目的滑手機
-
- 2/ 不再吃油膩高熱量高精緻澱粉的早餐,也改掉喝大量咖啡的習慣。改為喝溫水或花草茶,早餐吃清爽的原型食物,例如蛋或半個地瓜。另外也不吃糖份太高的水果。
-
- 3/ 早上起床後,做溫和的瑜伽伸展,15-20 分鐘。
-
- 4/ 如果是假日,早上起床後我會做一些家事,例如把衣服丟到洗衣機洗、去超市採買食材、整理家裡、繳費等等,讓自己在一天之始就有「完成了重要事情」的滿足感。
-
- 5/ 假日或有時間的時候,我會花時間慢慢煮一頓健康的早餐,享受實質照顧自己的感受
-
- 6/ 早上天氣不錯的話,會到家附近的公園散步,吸收自然日光,喚醒身體
-
- 7/ 有想法有心情想抒發的話,早上會花點時間手寫日記
「過度習慣於高度多巴胺」刺激,
絕對是現代人必須學會避開的一個大坑
其實這件事實行不到一個禮拜,我就可以明顯感到整體狀態的差異。
以前我無時無刻都在緊張的狀態,心情常常大起大落,容易煩躁,也常會有緊張性頭痛,但自從我開始嘗試「低多巴胺早晨」後,真的覺得平靜許多,甚至我的皮膚也變好。
「低多巴胺早晨」的生活哲學,其實可以套用在一整天。
它是一種自制的練習,不讓自己過度且無節制地追求短暫的享樂,不是因為「享樂」這件事本身不好,而是因為某些享樂所附加的犧牲和負面結果,並不值得我們的犧牲與追求,而「過度習慣於高度多巴胺」刺激,絕對是現代人必須學會避開的一個大坑。
學習怎麼讓心情平穩,而非大起大落坐雲霄飛車,是一生受用的生活能力。
Read More
>> 超過五十萬人按讚「邊沖澡邊吃橘子」,我決定親自嘗試看看
>> 我到台東海邊一處 Google Map 都找不到的隱密聚落,體驗三天兩夜的「女巫生活」
designed b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