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對於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從小時候領零用錢開始,父母灌輸的觀念便是積蓄,所有東西都要累積,累積到了一定的年紀,像是三十歲這種人生的轉捩點時,就可以買房、買車然後結婚。這樣的觀念下意識地深植於我的腦中,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必須要有作為那個年紀該有的樣子。
後來到了歐洲念碩士時,遇見了幾個年紀比我大許多的英國同學和朋友,卻擁有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型態和金錢觀,而那種豁達甚至到不在意的態度,也讓我重新思考積蓄對於生活的意義。
英國音樂人朋友,
27 歲前沒做過一份正職工作
一位英國朋友,是在一場朋友的派對認識的,在他 27 歲以前從來沒有過一份正職工作,過去幾年的日子大多在旅行,到了不同國家後找一些打工,賺點旅費。後來回到了英國,開始以接案的形式做音樂影片的製作人,剛開始的案源也並不穩定,但喜歡人群、擅長交際的他,很快的擴展開自己的人脈,現在的他幫許多厲害的音樂人做過 MV,甚至包括 Thom Yorke。
而我下意識覺得是過去的旅遊經驗幫助他現在的工作狀態,但他卻不這麼認為,並且反問我,如果他現在的工作不這麼順利,是否就代表過去的旅遊經驗沒有價值呢?我頓時啞口無言。對他而言,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才是重要的,想要旅行時便去旅行、想要工作時便專注的工作,順利與否,有時候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30 幾歲的英國碩士友人,沒有資產,積蓄近零
另外一位朋友是碩士學位的同學,他過去曾在聯合國底下的組織工作,是個有想法也努力的人,但在一次的交談當中,發現他的積蓄幾乎為零,已經 30 幾歲的他沒有任何資產,在繳交碩士學位的學費後,存款幾乎要見底。詢問過後發現,沒有積蓄的原因單純只是因為沒有存錢習慣,也許是長大環境或是父母影響,但他並不介意這樣的情況,對他而言享受當下比累積些什麼還要重要。
倫敦城市房價飆漲,更多人選擇郊區與通勤
後來遇到更多金錢觀迥異的人,有人完全不覺得需要買房或是買車,當然也有人計畫想要結婚生子、組成家庭,便有比較明確的人生規劃。
然而,居住在倫敦買車子的必要性其實不高,而同為大城市房價飆漲,能夠在倫敦市區負擔買房的人越來越少,但郊區的房價還是可以負擔,有的人則會選擇買鄰近城鎮的房子並搭乘火車上班。
雖說倫敦房價上漲,但是相較於香港、台北的房價,還是更加合理一些。加上倫敦薪資水平較高,加薪的機會也更多,市面上也依然保有價格較低的房型,因此對於買房的選擇更多一些。
大城市裡形形色色的人,各有各的人生旅程與規劃
英國許多小城鎮的文化較為傳統保守,有人剛畢業沒多久便結婚生子買房(小城鎮的房價偏低),過上安穩的生活。而倫敦因為綜合許多不同人文背景,歐洲、美洲、亞洲文化的集合,因此對於穩定生活的追求迥異,每個人對於買房、買車的需求跟想法不大相同,例如德國人對於買房的需求便遠低於英國人。
加上許多居住在倫敦的人其實只是「過客」,因為在歐洲國家工作其實很容易跨國家,今年待在義大利,明年就飛去蘇格蘭找工作。20 到 30 歲的人,常常在不同國度飛來飛去,嘗試找到自己喜歡、適合的環境。
英國遇見的多元價值觀,讓我重思「安穩」的意義
每個生活型態的選擇,或多或少都來自家庭背景、文化跟所處的人生階段等等影響,曾經為了金錢汲汲營營、倍感壓力的我,也在這樣多元的價值觀組成的社會中,重新思索了自我的生活型態、金錢需求,是為了安穩而去追求,還是希望多一點嘗試跟經驗?或許少了一點規劃,反而可以更勇敢的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Read More
>>>「英國人禮貌,卻不一定真實」:搬到倫敦工作後,體會到的是熟悉的孤獨感
>>> 倫敦租屋記:藝術家群聚的「Warehouse」,是昂貴租房的另一種選擇
Cover / Art design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