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甜食吃太多不好、大喜大悲傷身,過度飲酒也有害健康,但是,有「過度努力」這一回事嗎?
在《失控的努力文化》一書中,作者從許多研究中發現,現代人不僅有「過度努力」的問題,而且這種情形還越來越失控,導致人們工作過度、不敢休息,即便在自我消耗中開始出現各種身心問題,依然停止不下腳步。先往下看看你是否也有過度努力的徵兆:
你也有「過度努力」的問題嗎?
《失控的努力》一書中,提出了以下幾個「過度努力」者常有的特徵,先來看看我們中了幾個:
① 認為該將清醒的時間全部投入有生產力的事,才覺得不算浪費?
② 常常把工作帶回家,休假總是用不完,越積越多?
③ 一閒下來就心慌、有罪惡感?老想找事做,填滿行程?
④ 下班時間仍忍不住打開電子信箱回信,接受在工作群組上二十四小時待命?
⑤ 有各種時間管理或紀錄 APP,以求提升工作、學習、飲食、運動、作息的效率?
高生產力、勤奮工作、努力學習......,這些聽起來都是「好事」,但為什麼每天努力奔跑的我們,卻沒有感到更幸福而滿足,反而是越來越疲憊、心情低落,每天都想著好想要自由呢?
現代人,光是「溫飽」還遠遠不夠
經濟學家凱因斯曾經預言,到了 2030 年,人們每週只要工作十五個小時,就足以過衣食無虞的日子。但是讓我們看看今天,科技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有 24 小時取貨,有 24 小時營業的商店,有自動化服務,所有慾望全都在咫尺之間即可獲得,但是,雖然我們不再像古代人一樣,每天必須花上大半時間為求「溫飽」而發愁,但為什麼我們仍然忙碌不堪?
凱因斯錯就錯在,他沒有想到人類的消費慾望是無止盡的。我們並不滿足於溫飽,我們還喜歡炫耀性消費、動不動就和別人比較、並用消費來滿足內心的空虛。
再加上資本社會整個文化,基本上就是在鼓勵人不斷工作與消費,觀念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最終使我們難逃「過度努力」的文化。
沒有生產力的人,就是廢物?
《失控的努力文化》一書中,提到工業革命過後,人們開始講求「效率」這件事,能在短時間內產出最多的機器,就是好的機器。於是,人開始和機器劃上等號,能夠在越短時間內達成越多的,就是有用的人,而那些看似無所事事沒有產出的,就被視為廢物。
但是,人畢竟不是機器,若我們在追求成就的同時,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性,終究是不可能快樂的。
《失控的努力文化》作者鼓勵我們,不要只是盲目工作,而要停下來思考你做每一件事情的意義。努力本身並沒有不好,有害的是我們盲目地受到外在因素驅使,並未了撫慰內心的空虛、恐懼和懷疑,而無止無盡地過度努力。
「收回生活」的 9 個練習
不少研究都證實,人類需要適當的閒暇與空間,才能夠平衡身心、發揮創意。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工作是為了獲得空暇,而空暇是快樂之所依。」而現代人,連停下來休息一刻都感到深深罪惡。如果你想要脫離過度努力的狀態,不妨試試《失控的努力文化》作者提供的幾個「收回生活」練習,以下簡單整理,詳情請參閱書籍:
#1
提升時間知覺
瞭解自己平常到底如何運用時間的能力,就是「時間知覺」。時間知覺高的人,更能掌握自己一天下來到底做了些什麼,更能觀察到自己是否有「過度努力」的問題。有意識地觀察自己怎麼花時間,不僅防止自己「做過頭」,更能為自己妥善安排休息的時間。
#2
制定自己理想的行事曆
為自己制定一個粗略的行事曆,但是要保持彈性。紀錄每天哪些時段要做些什麼,可以防止自己一次做太多事情,避免分心,專注地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
#3
停止進行遠距離的比較
適度地與身邊人比較,是健康的,可以激勵我們進步。但是,你不需要和 IG 上粉絲百萬的網紅比較生活,距離過遠的比較,只會為自己帶來無謂的焦慮和相對剝奪感。不如放眼周遭,照著自己的步調慢慢進步就好。
#4
減少工作時數
你現在做的工作,都是必要的嗎?你有需要賺那麼多錢嗎?需要什麼工作都照單全收嗎?適當地「放棄」一些工作,讓生活中有喘息空間,才能走得長遠。
#5
規劃空閒時間
把「休息」當作一件正事,好好地去規劃和執行。休假時,即便只是回覆一封 e-mail,都是污染了你的休息時間。
#6
規劃社交時間
和身邊的親朋好友好好相處。人與人的深度連結,才是讓人感到幸福的因素之一。
#7
專注於目的而非手段
你這麼努力工作的目標是什麼?只是為了賺更多錢嗎?多年科學研究已經證明,想減輕壓力和獲得快樂,最好辦法是用錢換時間,不是用時間換錢。不妨思考看看,如果你的目的是過得快樂,那馬不停蹄工作,真的是你眼前唯一的一條路?一旦你達到可以可維持生活的收入水平,更多的金錢並不會使你更快樂,但空閒的時間可以。
#8
做無私的小善行
每天做一件小小的無私舉動,能大幅減輕你的壓力和增進你的健康。
#9
團隊合作
你可能覺得獨自工作比較有效率,但團隊合作的價值也不容忽視。你願意用多少的生活品質,去換多高的效率成果?
Read More
>>> 在職場裡表現「平平」的人,有時候反而是擁有「取捨智慧」的人
>>> 讀《哈佛商業評論》:這 9 種思考方式,可能讓一個人越活越廢
Cover / Art design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