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Issue:# IWouldRather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 」這看似不切實際的假設性問題,你有沒有想過,裡面其實埋藏著一些或許連你自己也不曾意識到的想法與最真實的感受?
後悔的一瞬,誰都曾有過吧?這一次,讓我們來聊聊「選擇」。不是隨波逐流就應該要被貶低,也不是特立獨行就必須被吹捧敬仰,其實所謂「最好選擇」,不過是在百百種生活可能裡探索歸來,然後泛起「人,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的想法,然後離遇見更好的自己又再近了一步。
What If...
假如回到 20 歲,你最想阻止自己做甚麼?
— About Love —
「我想阻止 20 歲的自己和初戀男友復合。」— Kellie, 25
13 歲和初戀男友在一起,交往一年因對方轉校而不了了之,直至重遇才發現自己心底一直沒有放下這個人,也覺得對方還是很適合自己,一切,都是如此順其自然。然而在仍舊年少輕狂的 20 歲,時光最終還是把兩人分開了。她說,當初如果能給自己更多的成長時間,晚一些再重新開始,也許不會就此畫上句號,而是能開花結果。
「分開的時候很傷心,十多年的時間,一半的人生這個人都有出現,感覺就像失去了一個家人那樣。20 歲的自己太年輕,我會想,如果那年沒有跟他重新在一起,或許 25 歲的我們,能有一個好的結果。然後我會希望成長後的自己,可以留給他。」曾經,他們也想建立屬於自己的未來,他,也曾親手造了一隻戒指給她。
「人大了,覺得其實一個人跟另一個人在一起,不應該是你去期待對方為你作出一些改變。如果你真的愛那個人,無論他變成怎樣,做不做到你心目中的那個預期,你還是會愛他。我現在學懂了,這是真正的包容。」
— About Family —
「重來一次,我想我不會那麼早就離家。」— Kenzo, 29
年少時誰不愛自由,十多歲就隨著哥哥搬離家裡的 Kenzo,或許也沒想到這在未來會成為最讓他放不開的事。和曾經的自己一樣,當身邊的人都說想搬出來住,覺得家人很煩,他就會很感觸。身為過來人,深知離家代表每件事都要靠自己,租金、伙食、大小家務樣樣來。「而這些事情,是會佔據你人生很長時間的。最重要的是,你會離開了你的家人,這是我最後悔的事。」
搬出來大概五六年,爸爸過世了,他開始問自己為甚麼要搬走,以前常覺得還有很多時間,但最後才發現原來一個病,一個晚上,就可以輕易帶走一個人,和你天人相隔。「後悔怎麼不早一點和他多聊聊天,聽他講講以前的事,早一點去了解他。到現在,想了解也做不到了。」
「想阻止那個打機成癮的自己。」— Yeung Tsz, 26
曾經沉迷在虛擬的世界,除了日夜顛倒讓身體變得弱不襟風,脾氣亦越發暴躁,忽視與拒絕身邊人的所有關心。「印象最深的是,某個通宵打機後的早晨,外公走過來想和我聊天。我很記得,自己那天罵他,『別打擾我啦、走開啦、好煩啊』這樣,而這就是我最後跟他講的話。」不久,那陣子經常失眠的外公坐著坐著就睡去了,可是卻再也沒有醒來。這件事成為了他往後最大的心結,也是改變的契機。
現在的他,生活已然回到正常軌道,卻又出現了另一個煩惱。「我覺得自己影響了弟弟,現在的他就好像以前的自己那樣。我會罵他,但其實我又憑甚麼?」兄弟間的疏離感越來越大,過去的壞謗樣亦讓他相當自責。「但我知道有些事情是需要自己醒來,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到你。」
「我想阻止那個總是說對不起的自己。」— Etty, 26
Etty 的母親還在世的時候,是個有嚴重潔癖的情緒病患者。「那時候會努力遷就她的情緒,但卻老是做得不夠好,於是就變成經常對她講對不起。」久而久之,當相處也變成壓力,她開始選擇逃避。「下班直到很晚也不回家,不想面對她,不停在逃避與面對之間反反覆覆。」後來母親發現自己患上第四期卵巢癌,不久就因併發症而離開了。「現在回想起來,我應該要更好地去面對她,盡力去做,而不是說一句對不起。」
— About Friendship —
「最後悔那時太不懂顧及別人感受,
講話很倔又不經大腦,傷害身邊很多人。」
— Anton, 26
小時候在國外生活,那裡的文化和身邊人的包容造就了她直言不諱的坦率個性。講話不饒人,不顧對方感受,身邊的家人朋友伴侶全部無一倖免。失去了很多的友情,也曾對媽媽說「我不想再看見妳」的重話,「回想起來實在是很蠢。」她說。但或許正是有那個過去,現在才能變成無話不談的親密母女。
一直傷害别人,直至某一刻,她說突然所有事情開始 Pay back。「What comes around, goes around. 傷害是相對的,我怎麼對人,人也能怎樣對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開始學會在開口前先思考,也主動去修補關係。
她說為了幫助她,在一起十年的男友也曾擱下狠話:「為甚麼這麼多年了,妳還是這樣,是不是要身邊的人都離開,都把妳拋棄才知道自己錯;是不是想所有人都不要妳,剩下自己一個,連我也不要妳,才知道自己做錯。」雖然會像爸爸那樣說教和訓話,看似嚴厲,卻一直在身邊不離不棄,也對她影響至深,終讓現在的她找回最好的狀態。
「我想我會選擇不辦那場 20 歲生日派對。」— Ed, 23
曾經我們都享受和一大班朋友開派對的熱鬧感,相對的,對失去朋友的孤單感和不知所措都是那樣的無能為力。「那年生日我約了兩班朋友一起辦派對,他們卻因為小事打了起來,最後還鬧上警局和法庭。整個過程我都夾在中間,兩面不是人,雙方都責備我不去站在他們那邊。」才一晚的時間,這個圈子就徹底瓦解了,從此各走各路,讓他相當難過。
20 歲,或許我們都還未有太多人生閱歷,對於很多事情都不懂處理。「那時候挺孤單的,要一個人去面對很多事情,很不好受,對那個年紀來說也不大應付得來,情緒低落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我發現,有時候也要顧及一下自己的感受,不能一味想別人,我也有我的情緒。」他說,以前覺得甚麼朋友都可以交,也很容易和人交心。但人大了,就會覺得要是合不來,也毋須要勉強了。
— I, Me, Myself —
「我想阻止自己太過將其他人放在第一位。」— Ruby, 25
「其實以前不太喜歡自己,可能出於自卑吧,覺得只要讓別人開心,他們就會喜歡我,那我就好像有了一個存在的價值。」總是想做到最好,默默付出,但其實心裡一隅也希望對方終有一天能夠發現。「就算意識到對方的予取予求,也不會 say no,尤其當對方是自己很親的人。也曾想過,這樣其實是為了甚麼呢,既不開心,又不是在做自己。」
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是在某次分手以後。「失去一個像是至親的人,整個世界就好像崩潰了那樣。」然後朋友叫她嘗試去做自己,不要再強迫自己去扮演那個別人想要的模樣。「不應該去討厭自己,而是要發掘自己的好,喜歡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回頭看那個總是付出 120 分真心的女孩,她終認知到在一段關係裡,一味的付出是很不健康的。「那讓你的世界仿彿就只有那個人,但其實這個世界很大很大。」慢慢學會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愛自己多一點,期待未來更好的相遇。
「我希望當時的自己沒有放棄參加那個比賽。」— Sushi, 25
競技啦啦隊,這個在香港相當偏門的運動,正是 Sushi 生命中其中一個熱情所在。「正值畢業的時候,開始要自己承擔生活,一切都很迷惘。」當時的團隊參加了一個國際性比賽,然而需要隊員自費參加,雖然還未有經濟能力,但也認知到自己不能再像讀書時期那樣依賴家人的她,最終選擇了放棄。後來團隊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績,成為首隊將香港旗登上國際啦啦隊比賽,除了替他們感到驕傲和感動,少不免還是會感到一點可惜與失落。
「覺得自己無法跟他們一起分享那種喜悅。更遺憾的是,那次的比賽後,團隊就解散了。」考慮到運動員的生命週期,隊員們也各自投入到不同的工作當中,開始人生的新篇章。「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那是最無所顧慮的日子。以前你不會想到有些事情,淡下淡下就沒有了。」
「最後悔的我想是沒有好好讀書導致延畢吧。」— Vivian, 26
在台灣念大學的 Vivian 有著你我都曾有過的尋常懊惱 — 為那個沒有認真學習的自己感到後悔。但畢竟當時留學在外,在那個對嶄新事物無法抗拒的年紀,其實也是無可厚非。
「顧著享受生活,慢慢就忽略了學業,並因學分不足而延畢一年。加上後來找了半年的工作,最後比別人晚了一年半才正式起步,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補足那個差距。」那次失誤以後,慢慢學會規劃人生,現在的她,會訂立三到五年的計劃,逐步達成自己的願景,也算是修滿了這堂人生必修課的學分。
— Carpe Diem. —
「仔細想想其實並沒有。」— Coby, 26
「我相信人是要活在當下,經歷過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讓自己成長的重要養分。」他說,20 歲的自己還只是個有待成長的小孩,既無知又自我,碰板是必經過程。不論是經歷朋友間的爭執、和至親或另一半分開、在學業和工作上遇到瓶頸,對或錯,其實也不全然是壞事,畢竟現在的自己,就是這樣從過去種種挫敗與悲傷一路走來的。
— 願你歷盡世界複雜,眼神仍能如初透徹。—
Credits
Produce/Ruby Leung & J
Photos/Sam Tso
Video/DF, Eddie Yeung, Henry Yeung
Video Editing/DF
Interview & Tex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