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90 年代開始,高級餐廳之間有種叫 “Tasting Menu” 的選擇開始如火如荼流行起來,不同於單點一道菜或是一般的套餐,"Tasting Menu” 提供的是種類多份量小的系列料理,每一道菜只消幾小口就吃完,卻在那精緻的份量中濃縮了主廚的手藝,雖然解決了選擇障礙者的問題,但這樣的 menu 價錢通常也不會便宜。其實 "Tasting Menu" 只適合一些高級餐廳是有道理的,而在這篇 CNN 文章中,更深入探討了它背後的設計原理:
# Tasting Menu 展現主廚精湛手藝
Thomas Keller 在美國的兩家知名餐廳 French Laundry 與 Per Se 皆有極高評價,許多饕客與評論家也認為他就是最早推動 Tasting Menu 的其中一人。像這樣份量小但種類豐富的 menu,考驗的是主廚選材用料的精準度,以及不斷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意能力。紐約餐廳顧問 Clark Wolf 曾表示,「他(Thomas Keller)的哲學一直是,做一道一口到兩口份量的菜,讓人恰到好處品嚐到提供的美味,但卻不至於多到讓人無法繼續下一口。」
# 我們的味蕾容易疲勞
Photo via: The French Laundry
食物歷史學家 Beth Forrest 曾說到,人類的味蕾在品嘗單一味到三至四次後,就會開始產生味覺疲勞,但如果我們在美味最鮮明的那刻就停下來,改吃別的東西的話,那美好的感官刺激就會在腦中留下愉悅的印象。而 Tasting Menu 的小份量設計其實就有助於我們在短時間內,一次品嘗多重的感官饗宴。
# Tasting Menu ≠ Omakase
Photo via: andershusa
在日本,有種點餐形式叫 Omakase,直譯意思是「我把一切交給你」那種無菜單料理,與日本師傅在製作壽司時,對體會四季變化與挑選時鮮的專業和重視息息相關。不過,所謂的 Tasting Menu 其實和日本的 Omakase 不太一樣,Univerity of Toronto 飲食研究員 Greg de St. Maurice 表示,「西方的 “Tasting Menu” 比較像是主廚的最佳精選,而日本的 “Omakase” 則在於什麼比較入時。」
# 由食物組成的劇場式盛宴
Photo via: Grub Street
其實現代的 Tasting Menu,根本可以被視為給上層階級人們體驗的食物劇場。像是在 Manhattan 的米其林星級餐廳 Momofuku Ko,就在 2.5 小時中提供了 12 到 15 道以上的菜,每一道臻至完美的料理都是視覺、味覺與嗅覺的多重享受。而在另一家知名餐廳 Blanca,顧客還能邊吃邊觀看廚房裡料理的製作過程。主廚 Carlo Mirarchi 表示,「這已經不只與他們吃的東西有關,還與這道菜的前與後有關。整體有著高潮與低潮,而不是抵達頂點後就結束。」
# 精簡化的 Tasting Menu,也是餐廳的「食驗場」
Photo via: CNN
有些人認為,一般的 Tasting Menu 價格太昂貴,時間也拖得太長,為了因應這個不滿與新的需求,有些餐廳開始推出精簡版的 Tasting Menu。雖然種類減少,但依舊是展現主廚能力與創意的地方,有時候更是餐廳的「食驗場」。Empire State South 的前 executive chef Josh Hopkins 說到,「有時候會有未來的餐點,有時候如果你想要看見不同的口味或是嘗試某個味道時,就會更換一道菜色。」而他們的主廚 Hugh Acheson 也表示,「(Tasting Menu) 有時候完全由菜單上有的料理組成,有時候則視 Josh當時在玩轉什麼不同的東西,加入一些新意。」這種高度自由的設計,能讓主廚每天依照時令或某個靈機一動的想法,創造出符合時宜的美味料理,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鍾情 Tasting Menu 的原因。
Cover Art Design :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