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高跟鞋,我們總是首先聯想到性感、危險、女人味等詞彙,而男人若是穿上高跟鞋,路人多少會投以怪異好奇的眼光。
但你知道嗎?高跟鞋最早其實是用來遠離充滿泥濘與排泄物的路面的。而你又知道,後來跟鞋還被看作男子氣概的象徵,而且想穿幾公分竟然還要看你地位多高嗎?今天,就讓我們來給各位講講關於高跟鞋的那些小故事。
穿上高跟鞋,走路自帶鼓風機特效
高跟鞋最早可以追溯到 10 世紀,例如當時擅長騎馬打仗的波斯人,為了能牢固地踩在馬蹬上,以及在馬背上站起來射箭時能站穩,於是發明了波斯風格的跟鞋。再加上在那個時代有馬的人也代表擁有一定的財富,因此鞋子有跟的男人走在路上,六個字——「就是那麼自信」。
穿高跟不是恨天高,而是想離地面盡量再遠一點
而在歐洲中古世紀,當時的人也會穿一種叫 "Patten" 的高跟鞋,但他們的理由不是為了騎馬也不是為了彰顯地位,而是要遠離地上滿坑滿谷的人類糞便、泥濘,還有說不清是什麼也不想深究是什麼的神秘混合體。
說到這裡,其實像是日本的木屐和古埃及人穿的跟鞋,也是為了和骯髒的地面對抗才誕生的。
歐洲貴族也愛高跟,其實是迷弟、迷妹效應
17 世紀初期,因為戰爭聯盟關係,波斯風格的高跟鞋傳入了歐洲。
當時的波斯人驍勇善戰、英姿颯爽,讓歐洲皇族們看得癡迷,為了承襲波斯人的男子氣概,他們也開始學著穿起高跟鞋來。而在當時只要能穿高跟鞋,就代表你超級富有,一天走不到多少路,也不用幹什麼粗活,還有閒錢能去敗這種鞋。
男人們踩在高跟鞋上頓時自信滿滿、傲視群雄,許多人也跟著爭先恐後地穿上,但菁英貴族們為了凸顯地位,一氣之下又把鞋子加高,最後官方不得不設下條件,規定不同地位的人能穿的鞋跟高度。當時如果你是平民,能穿 1.3 公分、布爾喬亞(Bourgeois)們穿 2.5 公分、騎士穿 3.8 公分、貴族穿 5 公分,而王子們則能穿到 6.4 公分。
下面那張圖是威尼斯貴族婦女們穿的高跟鞋,高度越高地位也越大,真正是名符其實的 "Over the top"。
路易十四那173cm的高度,有10cm是高跟鞋的功勞
說到 17 世紀穿高跟鞋的男人,就不得不提知名的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of France)。
人稱太陽王的他,站起來身高只有163 公分,為了彰顯他個人的偉大,他選擇的高跟鞋足足有 10 公分高,鞋面飾有精緻的裝飾,而且鞋底還是用很貴的染料染成紅色的——原來真正的「紅底鞋王」不是 Christian Louboutin,而是路易十四。
你穿怎樣的鞋,決定了別人對待你的態度
生在那個時代的法國,走在路上跟人打招呼,對方可能會先瞄一下你的腳,然後再決定要用什麼態度與你 social。原因是,路易十四准許身邊的貴族親信們也跟著他穿紅鞋,所以當時能穿紅高跟鞋的人,就代表你與國王關係不錯。後來穿法式紅高跟鞋的流行也傳到海外,像是英國的 Charles II 就有一雙,他本人就有 185 分分,再穿上高跟鞋的他,站在戰場上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威迫存在。
一直到啟蒙時代,西方的主流價值觀重視教育勝於特權,人人崇尚理性、科學、自然觀察與邏輯,高跟鞋開始被視為一種不切實際的東西,男人們才開始默默地脫下了跟鞋。
讓高跟鞋重返舞台的不是設計師,而是小黃圖...
高跟鞋重返國際舞台是要到 19 世紀中期之後,而且原因很特別,是因為當時攝影技術開始發展,一些做色情行業的商人便開始販賣美女裸照。當時圖卡中的女人全身赤裸,用很 "classic" 的風格擺姿勢,但腳上穿的卻是現代的高跟鞋,有種頗幽默的違和感。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現代高跟鞋與女人性慾、性感形象間的關係又被連結起來。
細跟高跟鞋的問世,原來和戰爭有關
隨著攝影與紡織技術的進步,高跟鞋流行度快速上漲。在 20 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過後,國際社會的交流頻繁緊密,高跟鞋的女性化形象也隨著電影與照片迅速傳播。
因為戰爭關係,鋼鐵原料變得更常見,於是細跟的 Stiletto 高跟鞋也在 1950 年代問世,更成為性感的女人象徵。很難想像原來戰爭與「女人味」的定義竟關係如此緊密。
現在,許多關於打破性別藩籬的運動,在部分人眼中看來或許是還一件很新奇甚至離經叛道的事,但如果跳脫狹窄的觀念來看,其實會發現什麼是男人、什麼是女人、什麼是男子氣概,以及什麼是女人味這些問題,從來都沒有定論過,而且定義還會不斷隨著時代流動。
時尚學者 Elizabeth Semmelhack 就說:「如果現在高跟鞋變成了一個權力象徵,那我想男人就會跟女人一樣願意去穿它。」
參考資料:BBC, Wikipedia, The Atlantic, CW, MIC, Heights of Fashion
Cover via: Incredibilia, Royal Collection Trust
Art Design: 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