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來到香港,都會被炫麗的城市景觀吸引的目不轉睛、被繁華的都市生活暈的目眩神迷。無論是中環街道上的時髦男女,或是港片中對廟街的印象,這些都層層堆疊起台灣人看待香港的方式。而隨著漸漸與香港人相處互動,意想不到的文化衝擊也如浪潮般拍打著我的「台灣式」思維。
尤其是某一次在與香港友人的下午茶約會中,她對我說了一句:「你們台灣人除了嗲聲嗲氣之外,說話方式真的很迂迴!」一開始不服氣的想法站滿我的內心,但卻同時帶來深深的反思,或許有時我們真該學學香港人的說話之道。
台灣人「怕傷到你」的好意,可能令香港人感到煩躁?
一位大學教授在畢業時贈言給我,他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學會好好的去了解,同時也好好的被了解。」因此這句話也成為我往後人生中待人待事之道。我當時不懂這有什麼困難,剛開始到香港生活時,憑藉的是一股傻勁,不會廣東話,那就學!聽說香港人很兇,那就善用台灣人特有的溫柔,好好溝通!以為所遇到溝通不良只跟語言有關係,但很快地就發現要兩個從小生長在不同環境的個體去了解對方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
這麼說著說著,這場下午茶小聚的主題變成談論台港兩地說話方式的不同,我們為彼此拋出一個議題:「以台灣人 / 香港人的說話方式,拒絕一場你不想參加的聚會」
香港人:「我不想去。」
台灣人:「嗯...因為今晚家裡有點事情我可能沒辦法到,不好意思耶!不然晚一點我問問家人再打電話和你確認?」(其實心裡已經100%決定不出席)
你可以說:「我今天真的特別不想出門。」
事實上,台灣人多多少少都有種「怕傷到你」的心態,認為直接拒絕似乎很沒禮貌,即使原因只是單純不想去,也要找個理由來搪塞。這種心態對於習慣直接的香港人來說,或許會被認為是煩躁又小家子氣的行為。意識到這點,我才發現其實想拒絕,能以溫柔又堅定的口氣說:「我今天真的不想去。」畢竟這就是事實,何必要找個藉口呢?香港人通常也會以爽快的態度回應''Ok, maybe next time.'' 輕鬆又不失禮。
在台灣,連吃頓飯都需兜轉一大圈
從小到大,家庭及環境灌輸我們要有禮貌,說話前事事都要加句「請、謝謝、對不起」,於是成為了習慣。長大之後旅遊了不同國家,在台灣也接觸了許許多多的外國人,總是被稱讚有人情味、有禮貌。不過卻有一點是令香港人不解,甚至嘲笑的,那就是來到台灣後,無論到餐廳吃飯、與朋友講話似乎都無法及時得到想要聽到的「關鍵字」。
舉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說,某一天帶著香港朋友到台灣的高級餐廳用餐,服務生穿著整潔一致的制服開始服務:「小姐,現在為您送上餐點的部份。然後今天的主餐是嫩煎羊小排,採用最頂級的進口羊肉來料理,肉質軟嫩沒腥味,對。但因為骨頭較硬,請問有沒有需要我這邊幫您做一個切肉的動作呢?」
對於普通話不是這麼流利的香港人來說,聽完之後仍然一頭霧水,問道:「他剛剛說什麼?」
這種刻意展現誠意的加長句,香港人聽起來好彆扭
說來搞笑,對香港朋友進行一陣解釋之後,其實服務生想表達的不過是「我們的羊肉很好吃,但骨頭太硬了,所以我來幫你切。」也令人忍不住反思,究竟這種說話模式是展現誠意還是以堆砌的華麗詞藻掩飾尷尬?
刻意的加長句,台灣人稱之為「語言癌」,似乎這些冗言贅字已經不知不覺融入了我們的語言當中。甚至高級餐廳的服務已經成為香港朋友來到台灣的「必體驗」的觀光行程。一方面在讚嘆台灣的服務品質之餘,也能順道揶揄一下這彆扭又漫長的眼神交會。
不服輸如我又馬上反擊香港無服務可言的窘境,到了一間茶餐廳,連坐下來好好看菜單的時間都沒有就被瘋狂催促點餐。服務生匆匆上菜不多加介紹,我們也匆匆吃完走人。
或許沒有誰對誰錯,誰的說話方式比較好,就是因為大環境造就兩方習慣上的不同,但不得不說香港人的客觀與效率,學會說出「關鍵字」著實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學習善用客觀訊息,同時加入點潤飾
香港人的直接,或許被冠上冷漠的標籤,對於相較之下較客氣禮貌的台灣人來說,這樣的態度很容易讓人受傷,所以我們在語言中時常以「不肯定語氣」來對答:「應該可以吧」、「可能是因為....」、「不好意思,我能不能...」諸如此類。
仔細想想,其實香港人很會善用「客觀訊息」,將現有的實際情況肯定、清楚地表達出來,因而展現出高效率。生活在香港的幾年,逐漸地我學習到這種說話技巧,融合台灣與香港的說話優勢,在善用客觀訊息之餘,同時加入點潤飾,使口氣聽起來較溫和不銳利。
常常我們以為彼此在溝通,卻往往只是將我們固有的刻板印象套用在對方身上。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互相交流更是如此,往往在相處之後,真正的溝通挑戰才開始。於是如何能夠真誠表達自我,並對他人有透徹的了解,成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課。
Cover Art Design : 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