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由「莉達」提供
旅者旅途中說得最多的話一定包括「再見」。學習用當地的語言說「再見」也幾乎是每次旅行的指定動作,而我漸漸亦會留意不同地方說「再見」的意思。別的不說,中文的「再見」是再次見面,而記得小時候上英文課學到see you 和goodbye時,老師會說如果跟那人很快再會面的話就用see you,不然就直接用goodbye吧(當然長大了慢慢也意識到goodbye有祝福的意思)。
好像說遠了,不過仍然想稍提一下,很多時跟朋友聊電話聊到中途有事,我們都習慣說「轉頭打番俾你」,又或者朋友邀約卻不能赴會時也總會說「下次再約吧!」。然而無論是說的人或是聽的人,其實對那句「客套話」都沒有存什麼期望。
有時我會想,和就在身邊的朋友家人相處,我們亦如此「無心」,為什麼遇上在旅行時say個goodbye就從此各走各路的背包客就那樣(至少在臉書上所見的確如此)興奮呢?純粹是因為新鮮感嗎?
那些在旅途上認識的「新朋友」,到底於我們有什麼意義嗎?
See Yousss and Travel Tips and Goodbye
正常情況下,旅途上遇見的背包客(尤其是在旅舍內認識的),就是有幾天會連續不斷說see you,然後一天說了一句goodbye後就不會再相見的人。這些「新朋友」,大概與旅遊情報沒有太大差別。比如說,我遊越南是由北走到南,而他是從南玩到北,我們二人只是剛好在中間點遇上的話,我們通常會互相介紹對方一些旅遊書以外的旅遊景點,然後住對方之前住過的民宿。對彼此而言,我們的角色可能只是「人肉背包客棧」,會發聲的旅行書,又或者是Trip Advisor上可靠的留言。
要不要留下聯絡方法的關係
亦有很多時候,我們在旅途上遇見一些人,大家玩得很開心,然後當對方進一步問可不可以留下聯絡方法時,自己會猶豫一下到底要不要給他呢。我聽過一個女朋友分享,她在歐洲獨遊時碰巧遇上也正在獨遊的男子(帥哥),當我們在想像Before Midnight的情節時,她卻說兩人結伴同遊了一個下午後便禮貌地說再見,過程中並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也沒有過問對方太多去向和資料。我們問起如果男方要求的話妳會留嗎?她認為也要考慮一下。同場的好友們雖然大叫可惜,不過也理解那心情。與旅行時遇見的人,有時就是「要不要留下聯絡方法」也要再三考慮的關係。
[include id="56"]
四海之內皆兄弟
還有一種情況,人不在家了、出走了,便仿佛到了「江湖」,對著一些無論膚色、語言和背景都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也可以很慷慨很仗義,口嚷嚷因為「四海之內皆兄弟」啊!看著別人有什麼缺的也很樂意給予送贈分享,雖然根本還未弄清楚自己夠不夠用,有時甚至會心虛平日在家裡也沒有那樣大方。不過呢,「江湖」始終是小圈子的,如果有外人真的想跟著自己到處去逛時,又突然會想擺脫人家了,慢慢我們知道那些「豪氣」也只是旅行產生的短暫化學作用。
就這樣說的話,旅行時認識的朋友,好像並不值得投放太多時間。不過,幸運的話,我們也許也會遇上一些讓自己銘記一輩子的人。
親密的陌生人
旅行時遇見的人也有一種叫「親密的陌生人」。親密在於縱使大家是那樣陌生,男的也會一起攀山涉水過冒險過,好比並肩踼了一場波,是「汗水」之交;女的可能早在房內肉帛相見過,一起殺價過或認識帥哥,是閨蜜知道了肯定要吃醋的交往。有一些更利害的,甚至會毫不保留地跟自己分享他心底的故事,然後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回贈他一些,因為彼此知道跟對方說祕密,「很安全」。
(和同伴在越南大叻一起騎著首圖中的「烈火戰車」去看瀑布和征服畏高)
(4個畏高的女生挑戰吳哥廟內陡的樓梯時表示上去並不難,下去便想死)
[include id="56"]
回想起,自己也遇上過這些「親密的陌生人」,一起創造過瘋狂的回憶,也被感動過。
感動,因為遇到過一對西班牙情侶,彼此在船上手寫地交換了臉書後,隔天他們真的把我加了,而跟我一樣的帳戶名稱其實有很多,想必他們不知翻了多少頁聯絡人。
感動,因為一天下著大雨,我沒有回民宿晚飯,想不到一回去便被「教訓」沒有給他們說一聲了,原來他們一整晚都在擔心我的安全。
(那些擔心了我一整晚的宿友們)
感動,因為給過一個韓國小妹妹我的香港地址,然後回港了真的收到她寄來的信。
感動,也因為遇過一些很型的旅人,只默默地崇拜著和加了他們的臉書,然後一天看見他們誰又拎起背包了,又仿佛知道自己亦是時候也要出一出走了。
(獨遊時與新朋友同行的好處之一就是有人為自己拍照,只是有時有些伙伴會有獨特的拍照技巧,令人啼笑皆非)
原來,跟旅途上認識的人說了再見,很多時就真的不會再見了,但有份感動和影響力並不會隨離別而去。
本文章由「莉達」提供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ismyfriend
Blog: http://travelismyfriend.hk/
[include id="56"]